【摘要】:寓言是用动植物故事来寄托深刻道理,进而给人以启发教训的文学体裁。《伊索寓言》作为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且深受读者喜爱。过往研究侧重中西寓言的对比分析以及寓言的翻译和教学问题,相关研究虽然也关注寓言的理解问题,但较少从概念隐喻角度探讨寓意理解的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寓言中动植物拟人隐喻的认知机制,以期促进人们对寓言的深入理解。本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尝试对《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隐喻和植物隐喻的分布与建构机制进行系统分析,揭示概念隐喻思维方式与寓言寓意的关联。本研究以世界图书公司出版的英文版《伊索寓言》作为语料,一方面根据概念隐喻的定义对《伊索寓言》中的动植物隐喻进行识别和统计,通过对动物隐喻和植物隐喻的出现频率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寓言中拟人隐喻的体验基础与认知理据,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由动植物隐喻所建构的人的不同品质,揭示动植物隐喻在《伊索寓言》中的运作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寓言理解的方法。研究发现,《伊索寓言》中动物隐喻的数量共450个,其中涉及63种不同动物,植物隐喻数量21个,涉及的植物种类14种。由此可见动物隐喻的数量远远多于植物隐喻,这一现象与Lakoff提出的大链条隐喻理论相符,即在等级链条中动物与人类具有更高的相似性,更易激发隐喻性联想。此外,在植物隐喻之中,与人类外形相似程度高的树木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说明了隐喻的构建是基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其次,全面考察动植物隐喻的运作机制发现,寓言中存在着将动植物作为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人”的拟人隐喻。该隐喻包含两个映射过程,先将人的某些特性赋予动物和植物,使之拟人化,再用这些被赋予了人的特性的动物和植物来反映人的品质,且这一映射过程是部分的、不完全的。最后,基于《伊索寓言》中动植物隐喻机制分析,本文认为寓言寓意理解需要经历三个步骤,即隐喻识别,隐喻映射和寓意推理。其中隐喻识别与隐喻映射要求读者具有概念隐喻思维意识,对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一定的了解,寓意推理则需要读者对人类共同经验与世界知识有广泛的认识,此外对于某一具体民族的隐喻理解还应具备相关文化知识。对《伊索寓言》中动物隐喻和植物隐喻认知机制的研究,不仅为理解和鉴赏寓言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对寓言的深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寓言隐喻研究的补充。本研究尚未对于影响动植物隐喻理解的文化因素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可作为今后寓言隐喻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545.0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J];外语研究;2013年05期
2 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3 付江涛;白丹丹;;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伊索寓言的语篇特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3期
4 莫国辉;何斌;;概念整合理论对动物寓言的阐释[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梅晓娟;;《况义》的翻译与中西寓言的早期接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李建伟;;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的寓意构筑差异及言语功用[J];管子学刊;2008年03期
7 王辉;;伊索寓言的中国化——论其汉译本《意拾喻言》[J];外语研究;2008年03期
8 张凤娟;;从原型范畴理论看隐喻的分类问题——对Lakoff隐喻分类方法的质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姚岚;李元江;;解构Lakoff的隐喻理论——对概念隐喻的否定[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王寅;;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语言体验性论文之六:从神经学角度论证隐喻和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月霞;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探究[D];青岛大学;2018年
2 洪洁;寓言:教育学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晶;寓言叙事话语的宏观结构与语篇隐喻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
本文编号:
2701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0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