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帕罗赋》“帕罗追鸡”之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0-06-08 18:51
【摘要】:《帕罗赋》是一部成于泰国阿瑜陀耶王朝时期(1350—1767)的泰国古典叙事诗,其“帕罗追鸡”情节极富文化内蕴。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帕罗赋》研究在中国学界仍尚呈弱势;在泰国学界,也仅有少数学者研究这一情节。基于此,本文将借助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相关研究资料,并辅以适当的田野调查深入挖掘该情节的潜在内涵。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并对《帕罗赋》的主要内容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正文部分着重探讨“帕罗追鸡”行为潜藏的文化内蕴、“鸡”意象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渊源。第一章首先将“帕罗追鸡”情节还原为“奇遇”母题,随后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指引下,探明该情节系“巧遇奇物”、“奇物引路”、“征服奇物(有形征服)”与“奇获佳偶”四原型模式的复合。依此可探知“帕罗追鸡”行为具有五重文化内蕴:求取吉祥、再次占卜吉凶、祭祀地神、鼓舞士气以及入赘异邦;“鸡”是该情节中最为重要的动物意象。本文第二章、第三章着力挖掘该意象的文化内涵及文化渊源。第二章旨在阐明该意象具有三重文化意蕴:隐喻着守时、勤奋,象征爱情美满,同时还是泰族人地神信仰的写照;第三章重点探究“鸡”意象出现的缘由。通过研读民族学、民俗学及中泰两国史籍等研究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探明该意象源自于泰族先民的雉崇拜观念及泰国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斗鸡文化。本文将“帕罗追鸡”情节置于泰族传统文化整体中进行考查,由此而窥探出泰族人历来具有自然崇拜观念及俗好巫鬼的精神特质。这一结论有利于加深外族人对泰国文化习俗的理解与尊重,助其更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与合作。
【图文】:

雄鸡,雕像,泰国


绪论(一)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1.选题来源在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期间,我对一个名为《帕罗赋》(Lilit Phra Lor)的泰北泰族传说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欣欣然前往帕府(Phrae,这个故事的发源地)进行文化考察,因此而有幸结识了当地的帕罗故事研究者 SuneeJai-eau 女士及其丈夫。他们热情地导引我游访了立律帕罗主题公园(Lilit Phra Lor Park)等与该故事相关的地点。参观途中,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所有与《帕罗赋》相关的公园皆无一例外地存有大量雄鸡雕像(见图 1),其数目甚至多于故事主角——帕罗国王及帕萍、帕們两公主的雕像。没想到在《帕罗赋》中露面率极低的雄鸡意象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当地人如此之重视,这引发了我的研究兴趣。

香水,舍利塔,圣水,香味


“未及洒香水”,它似乎暗示了“洒香水”这一动作不应被忽视。难道在这么紧急的时刻,还应先洒香水吗?这只能有一个解释——突然出现的这只野物对帕罗来说非常尊贵,因而帕罗应先洒香水再追逐之,以示对它的敬重。香水(有香味的水),在泰国本土文化中历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7 年宋干节前夕,笔者曾有幸在任教的学校体验了一次隆重的敬师仪式。在该仪式上,学生们双手捧着洒满鲜花的圣水,毕恭毕敬地洒入老师的掌心之中(见图 2),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和祝福;在该节的浴佛仪式上,善男信女则会虔诚地用有香味的水为佛像除尘,以求得佛祖赐福;在随后象征驱除厄运、辞旧迎新的泼水狂欢中,泰人所泼的也往往是带着香味的水;笔者在参观泰国帕府的帕罗舍利塔时,亦发现泰人也是用洒圣水的方式向帕罗国王表达自己的敬意。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舍利塔周围,,泰人依据自行车运转规则制造了一个洒圣水专用的装置。该装置由一个类似自行车轮轴的转轮、数条类似自行车链条的粗线、一只载着盛水器的金鸟构成(见图 3)。参观者将香水(有香味的水)装入盛水器内,随后转动轮轴,如此便可把金鸟送抵舍利塔顶部。当盛水器触及舍利塔时,便会自动将水洒于塔身,礼成。从传统的人工洒香水方式发展为自动化的洒水装置,变的只是形式;泰人托香水表达敬意的礼俗并未因此而遭现代文化的侵袭。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336.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本;;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04期

2 孙靖婷;;《说文解字·女部》字的文化阐释[J];青年文学家;2017年08期

3 郭佳;;翻译与跨文化阐释[J];校园英语;2015年11期

4 李庆本;;跨文化阐释与世界文学的重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5 王宁;;翻译与跨文化阐释[J];中国翻译;2014年02期

6 王芳;;传播美学视角下的清末民初西方文化阐释转型[J];求索;2009年08期

7 余德华;黄辉;;简析图形艺术的文化阐释价值[J];电影文学;2008年14期

8 李庆本;;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J];文化学刊;2008年05期

9 罗守让;文学的文化阐释功能[J];理论与创作;2000年03期

10 朋明;构想·整合·逾越──评张孝评主编的《诗的文化阐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宁;;翻译与跨文化阐释[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陈向春;;中国古小说猴的文化阐释[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3 范玉刚;;文艺学范式的重构及其文化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4 ;宋代音乐文化阐释与研究文丛(第一辑)[A];历史文献研究(35)[C];2015年

5 陈建中;;比较研究新境界——评《诗经的文化阐释》[A];东方丛刊(1996年第4辑 总第十八辑)[C];1996年

6 段友文;;南蛮盗宝型传说母题的文化阐释[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新书览要(20种)[A];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C];2005年

8 周庆;;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文化阐释[A];《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丛书》经济研究[C];2012年

9 田惠刚;;棋道:东方哲学、美学的文化阐释[A];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总第六辑)[C];1993年

10 杨琳;;《诗经》文化阐释中的泡沫现象[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洪兆惠;面对文化阐释的尴尬[N];辽宁日报;2007年

2 记者 刘昊;本市举行北京精神文化阐释论坛[N];北京日报;2012年

3 李庆本;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N];人民日报;2008年

4 费新碑;上海世博会亚非馆的文化阐释[N];文艺报;2010年

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廖小平;诚信的文化阐释[N];光明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陆航;跨学科文化阐释实证性考古学证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7 张晓芙;《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出版[N];光明日报;2002年

8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阐释》有新角度[N];文艺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刘文波 崔鹏 李刚 人民网记者 张玉珂;公众热议上海世博[N];人民日报;2010年

10 程建芳;国际交往礼仪的文化阐释[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丁峰山;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欣;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健;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魏国彬;德昂族艺术的文化阐释[D];云南大学;2012年

5 许明哲;朴趾源《热河日记》的文化阐释[D];延边大学;2009年

6 赵娟;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宇宁;《帕罗赋》“帕罗追鸡”之文化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李兰婷;“正”及语素“正”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和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3 韩宝春;淄博传统民间舞蹈的文化阐释与功能嬗变[D];山东艺术学院;2018年

4 王甜;“名”及语素“名”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和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5 叶怿雯;“昏”和“昏”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6 蒋丽娟;“世”及其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和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7 蔡思韬;“公”及“公”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8 朱丽姣;分裂中探寻希望—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的文化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9 韩硕;“风”的文化阐释[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10 余帆扬;“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跨文化阐释研究[D];西华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03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03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a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