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本雅明文学批评中的非其所是者

发布时间:2020-06-08 21:34
【摘要】:在文学批评中,瓦尔特·本雅明关注着一类“名不副实”的形象,在本雅明的视野中,它们既包括作品中的形象,又包括作家本人的形象。这些形象的主要特点,就是他们的自我认知与所作所为,和身份完全不符。本文将这类形象称为“非其所是者”。在本文的第一章,本文在阐释本雅明文学批评中的非其所是者之前,首先对本雅明对与之相反的形象的解读进行梳理。它们与非其所是者相反,它们“名副其实”。本雅明认为,名副其实造成了作品人物的无法解决的自相矛盾,最终造成了他们的厄运。本雅明首先对歌德的长篇小说《亲合力》中的少女奥蒂利的形象进行分析。奥蒂利具有贞洁的品性,但这种品性使她犯下了失贞的罪行:本雅明接着解读了德意志悲苦剧中的君主形象。这些君主拥有无上的尊严和权力,却最终被自己的威权反噬。本雅明进而对卡夫卡小说中的父子和被告形象进行解读:父亲与儿子相互指责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父子关系,被告由于发起了自证清白的诉讼而被判有罪。这些人都因为名副其实而面对无法化解的矛盾,最终灭亡。在本雅明看来,能够化解这内在矛盾的只能是非其所是者。本文的第二章将对本雅明对非其所是者的评论进行解读。本雅明解读了卡夫卡笔下的“助手”形象:《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的助手不了解土地测量,但K却在和他们的纠缠中避免了《审判》中的自我控告的厄运,并且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履行了测量土地的职责。本雅明接着对作家的非其所是的性质做了阐释。他认为,卡夫卡将自己的写作视为失败,是因为他意识到描写的是他不理解的东西;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所写的不仅是他的记忆,也是他遗忘的东西。对写作感到陌生,也就是无法理解自己的作家身份。在阐释中,本雅明并不回避这一点:成为非其所是者需要付出代价。对于现实中的人来说,成为一个名不副实的人,意味着无法在生活中获得明确的意义,也意味着自我的陌生。本文的第三章将解读本雅明对这种非其所是的状态与社会生活产生联系的可能性的进一步探索。在诗人波德莱尔那里,本雅明发现了这种可能性。本雅明首先将波德莱尔对写作的陌生感与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作状态联系了起来,指出诗人和工人的异化的共性;然后又将这位诗人与无产阶级的早期革命者联系了起来,发掘他们共同的暧昧姿态。本雅明将波德莱尔的姿态归结一种为人在急遽变化的时代中展现出的不成熟的状态。在不成熟这一点上,尚在摇篮中的无产阶级力量与波德莱尔是共通的。在本雅明看来,这种不成熟状态恰恰是他们不断脱离和超越自身,对新的世界感到震惊和陌生造成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琦琦;;“新天使”的注目:论本雅明与现代性的时间维度[J];文教资料;2017年08期

2 王馨月;;本雅明的童年立场:物的观察、收藏与批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年02期

3 王广州;;本雅明的另一种“信史”[J];青年文学家;2016年36期

4 ;记忆里的童年——《柏林童年》荐读[J];读写月报;2016年32期

5 吴昕炜;;阿多尔诺与本雅明之争的哲学意蕴[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年02期

6 郭广;;“灵韵”的消逝:本雅明对现代艺术嬗变的诊断[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年02期

7 王东昌;;本雅明艺术生产论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J];华中学术;2016年04期

8 崔志潞;;拟真时代的视觉文化微探[J];唐山文学;2017年02期

9 本雅明;;本雅明的诗(一首)[J];江南(江南诗);2017年02期

10 孙永庆;;对话潘小松:译之无文,行而不远[J];初中生;2017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体标;;本雅明:法律暴力和救赎[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五辑[C];2012年

2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勇;;城市中的人群与人群中的人——本雅明论大众与文人的辩证关系[A];东方丛刊(2005年第4辑 总第五十四辑)[C];2006年

4 李京泽;;技术的救赎之路——本雅明大众文化批评中的技术思想[A];美术学研究(第2辑)[C];2011年

5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段祥贵;;从缺席到在场:本雅明笔下的女性闲逛者[A];东方丛刊(2010年第2辑 总第七十二辑)[C];2010年

8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明飞;薛翠微;;“光韵”消失后的审美图景——论本雅明语境中机械复制时代的审美特征[A];云南省第4-5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夏巍;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的两个面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2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志强;一种唤起危机意识的方式[N];社会科学报;2016年

3 林颐;东北游荡记录[N];解放日报;2017年

4 唐宝民;因为深刻,所以洞见[N];湖北日报;2017年

5 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吕新雨;在纪录美学中寻找本雅明的“灵晕”[N];文汇报;2015年

6 祁涛;本雅明的1940:一位欧洲难民之死[N];文汇报;2015年

7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8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9 李海鹏;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回声中坍塌的巴别塔与语言唯物主义[N];文艺报;2019年

10 陈鸿;他在莫斯科流露天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雯;起源即目标—本雅明思想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4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5 刘琳;颓废时代的艺术意志[D];浙江大学;2013年

6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7 教佳怡;本雅明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8 马宇飞;主体性视阈下的本雅明美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9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张焱;历史的痕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潇;本雅明现代艺术功能思想探析[D];延安大学;2019年

2 李嘉平;本雅明文学批评中的非其所是者[D];吉林大学;2019年

3 陈若曦;经验的贫乏—本雅明经验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4 赵s,

本文编号:2703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03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8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