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生态视角下《天堂》中两个社群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18:07
【摘要】:托尼·莫里森(1931-)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也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莫里森的小说一直密切关注作为边缘人物存在的黑人群体,尤其是黑人女性群体。她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和诗歌般的语言描绘了美国黑人在历史压迫下屈辱和压抑的心态,表现了黑人自我的心灵探索和追寻。《天堂》是莫里森“黑人三部曲”中的完结篇,是她对黑人群体在多重社会及历史原因下所遭受的种种生态危机的反思。该小说讲述了远离白人主流社会的黑人群体在建立自己的社区,营造自己理想中的“人间天堂”的过程中,因奉行人类中心主义、极端种族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而导致新建的鲁比镇由兴旺走向衰落,并最终土崩瓦解的悲剧故事。本文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方面来对比分析《天堂》中两个社群,亦即鲁比镇居民和修道院女性,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上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后果。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鲁比镇居民在机械文明和奴隶制的双重影响下,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将自然视为人类的私有财产,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修道院的女性群体因在自身处境以及功能作用上与自然相似,而选择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女性学会了悦纳自我,个体意识也得到了唤醒。与此同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否同样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鲁比镇居民在对自然的掠夺过程中所展现的性别歧视、等级歧视以及极端种族歧视,扭曲了原本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的身心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与此相反,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却促使修道院女性群体形成了互相尊重、平等包容的社会关系,建构了一个开放祥和的理想空间。除此之外,鲁比镇居民因疏远自然和强烈的自卑感所产生的自我否定与修道院女性群体因亲近自然,正视和接纳自己的过去所形成的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导致两个社群不同生存状态最根本的原因之一。通过对鲁比镇居民和修道院女性这两个社群的对比分析,本文探索了修道院女性群体克服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困境的途径以及鲁比镇走向衰落的深层原因,挖掘了莫里森在《天堂》一书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本文认为,莫里森在《天堂》里通过刻画以男性为主导的鲁比镇和以女性为主导的修道院两个社群,反映了她对黑人群体建构健康和谐社会的初步探索,同时也表达了她对黑人群体正确认识自我以实现自我认同,走出创伤阴霾的殷切期望。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俊;;托妮·莫里森开放的女权主义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赵莉华;;莫里森《天堂》中的肤色政治[J];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04期

3 朱小琳;;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暴力世界[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4 李美芹;;《天堂》里的“战争”——对莫里森小说《天堂》两个书名的思考[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1期

5 纪秀明;;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1979-2008)——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梁志健;;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朱梅;;托妮·莫里森笔下的微笑意象[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8 朱小琳;乌托邦理想与《乐园》的哀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冯平,朱荣杰;当烤炉成为圣坛——评《乐园》中历史的重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朱新福;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3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63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7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