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意识与叙述声音:莫里森小说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09:40
【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女作家,也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历史上,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与“白人文化”共同作用下,被“遗忘”“失声”,成为“他者”的“他者”。“声音”是女性身份的象征,对边缘群体来说,尤其重要。为了重建黑人女性主体身份,莫里森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以黑人女性为视角,通过赋予她们“声音”,让其能言说自我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表达其女性意识。本文援引苏珊·S·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声音”理论,结合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与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述“声音”的视角研究莫里森的作品,围绕“作者型”声音、“个人型”声音及“集体型”声音三种声音模式来分析作家的独特的女性意识,并且进一步挖掘“声音”叙事语境及意义。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作家托妮·莫里森及文学创作成就。其次,梳理莫里森小说研究现状及阐述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最后,梳理并廓清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术语:话语,声音与视角,叙述者与作者,作者声音与叙述者声音,女性主义批评“声音”与叙事学“声音”及苏珊·S·兰瑟的“声音”理论的特质及其在莫里森小说研究具体运用的过程中的变化。正文内容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从“作者型”声音展开论述并结合具体作品作相关阐释。分别从“外露”的作者声音,“隐蔽”的作者声音及“缺失”的作者声音展开分析,从而探析这一叙述策略下隐藏的作家意图。第二章,从“个人”型声音展开论述并结合相关作品作具体阐述。分别从“公开”的个人声音,“隐秘”的个人声音及“模糊”的个人声音来传达作家的女性意识。第三章,从“集体”型声音展开论述并结合具体作品中人物话语作具体阐述。从“轮言”形式、“共言”形式及“单言”形式三种形式下集体女性声音来探究作家的女性意识。第四章,探讨“声音”叙事背景及意义。叙事背景从社会文化语境及作家本人阅历两方面论述,从“主体”身份的重塑,“身体”美学的建构及“话语”权威的树立三方面探讨其叙事意义表现。结语部分总结莫里森小说中体现黑人女性意识所具有的多重内涵:历史的书写与民族情感的抒发,艺术的审美与文学的政治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4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园丽;;白人话语权的丧失与黑人话语权的重建——从《宠儿》看莫里森对传统话语权主体的颠覆[J];文教资料;2016年31期
2 朱晓丽;;莫里森三部曲中非裔美国人历史重构——疏离、记忆与叙述[J];名作欣赏;2016年36期
3 赵宏维;;回归的出逃——评莫里森的新作《家》[J];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06期
4 孟宪印;;简析莫里森的《爱》的恶作剧小说图式特征[J];赤子(下旬);2016年04期
5 王佳;;莫里森《家》中的“鬼魂”形象[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7年01期
6 张青;;伦理错位和心灵的孤独:探索秀拉的悲剧命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年23期
7 关长平;;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莫里森作品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年29期
8 崔婷;;“天堂”里没有独来独往[J];北方文学;2017年24期
9 黄波;金钊;张文凭;;近十年中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2年23期
10 肖复兴;;门旁凋谢的恶之花——关于莫里森的笔记[J];音乐生活;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罗晓云;;手中的鸟——析莫里森《宠儿》中的环境描写[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王勇智;;弥合伤痛、构建人间天堂:莫里森小说《天堂》中的宗教、族群和国家观念[A];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二十辑)[C];2015年
3 王p鷓
本文编号:2764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6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