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3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4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杨大春;论日本佛教的清国开教与中国社会的抵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叶远厚;王阳明哲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王敬川;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三特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熊涛;;寻找梦幻岛 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钱婉约;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力群;;对唐代葡萄镜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认识[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3 邱岭;;《水浒传》人物设定比较谈——与《南总里见八犬传》相较[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4 任俊;;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对瞿秋白的影响[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金林;;唐代的文化开放政策及其对日本奈良文化的影响[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6 衷尔钜;;第十三章 陈元峗的实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7 郭德宏;;中国现代民众研究述评[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志根;;“国饮”教育初论——茶文化的时代使命[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希义;;唐代宾贡进士考[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柯卓英;;唐代笔记小说编撰者略论[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袁禾;论中国宫廷舞蹈[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3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4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赵伶俐;审美概念理解对审美感受和创造性思维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波;治安社会化思想与模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黄科安;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小植;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小琴;试论庄子的隐喻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志诚(陈青枫);现代文人画的美学思路`[D];暨南大学;2001年
6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7 雷瑞鹏;科学革命的新诠释——论中国17、18世纪的科学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彭江;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安平;寻找精神家园[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82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82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