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10:25
【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限定在奈良平安时代至江户时代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古代范围内。论文大致分为三大部分,按照时代先后次第展开论述: 上编,奈良平安时代。此一阶段有日本学者称作“国风黑暗时代”,是日本大举吸收中国文化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因为日本没有一个像中国那样的文人阶层,既不具备物质上的也不具备思想上的土壤,因此虽有企慕隐逸的诗文出现,但也只是对中国的观念性的模仿。 中编,中世(镰仓室町)时代。这一时期,日本战乱频仍,社会危机深重,否定思维由此发达,信奉净土宗、禅宗者日众,佛教的无常观盛行。在五山文学的汉诗文中,禅宗的影响很大,中国趣味浓厚,僧人中有很强的隐逸好尚。和文文学中号称隐逸文学双壁的《方丈记》和《徒然草》问世,促进了日本隐逸文学的发达。这一时期的隐逸文学表现出了不同于中国隐逸的特质,即其社会政治意义淡薄,从隐遁动机来看,主要是佛教的无常观在起支配作用。 下编,江户时代。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日本的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居于支配地位,日本历史上开始出现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他们表现出了很多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在隐逸思想方面,出现了两部为隐者立传的著作,成为后世研究者的路标。一是林读耕斋的《本朝遁史》;一是元政上人的《扶桑隐逸传》。但是事实上,这一时期,作为隐逸文化标志的行动的隐者已经开始趋向“终熄”,他们更多的是追求中国士大夫田园牧歌式的所谓的“心隐”,隐者传的纷纷撰著是一种虚假繁荣,可以说是隐逸现象的回光返照。 通过对以上三个阶段的宏观观照和个案分析,笔者得出了如下结论:中国的隐逸文学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文化现象,日本对中国隐逸思想的接受明显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奈良平安时代是观念上的,中世时期是佛教指向的,最后在江户时代才开始与政治意识形态挂钩,有了一些反体制的色彩,逐渐与中国趋同。 除此之外,对日本的隐逸文化的溯源比较研究也是本论文的中心论题。日本的隐逸文化的形成有三个源头:一个是中国老庄式的隐逸的传统;另一个是日本本土的“隐遁佛教”、也就是以“圣”为代表的遁世者的传统;第三个是佛教无常观及佛教出家思想的影响。这几种影响渐次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宗教色彩浓厚的隐遁文化。当然,三者之中,中国的隐逸文化作为主流影响最大,它直接影响并规定着日本隐逸文化的发展路向。但在接受过程中,由于上述诸因素以及由于日本的文明程度、社会形态、政治风土等与中国不同,因而产生出了很多变异,表现出了很多异于中国的性格特质。对此,笔者也倾力作了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3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4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杨大春;论日本佛教的清国开教与中国社会的抵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叶远厚;王阳明哲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王敬川;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三特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熊涛;;寻找梦幻岛 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钱婉约;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力群;;对唐代葡萄镜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认识[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3 邱岭;;《水浒传》人物设定比较谈——与《南总里见八犬传》相较[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4 任俊;;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对瞿秋白的影响[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金林;;唐代的文化开放政策及其对日本奈良文化的影响[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6 衷尔钜;;第十三章 陈元峗的实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7 郭德宏;;中国现代民众研究述评[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志根;;“国饮”教育初论——茶文化的时代使命[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希义;;唐代宾贡进士考[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柯卓英;;唐代笔记小说编撰者略论[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袁禾;论中国宫廷舞蹈[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3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4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赵伶俐;审美概念理解对审美感受和创造性思维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波;治安社会化思想与模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黄科安;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小植;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小琴;试论庄子的隐喻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志诚(陈青枫);现代文人画的美学思路`[D];暨南大学;2001年

6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7 雷瑞鹏;科学革命的新诠释——论中国17、18世纪的科学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彭江;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安平;寻找精神家园[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82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82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8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