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与中国
发布时间:2020-08-07 18:27
【摘要】: 赫尔岑在文学界和思想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地关注。作为一个长期流亡在国外的俄国革命家,他从没有放弃自己对俄国的革命主张,不断地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思想。19世纪60年代他的作品就在西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1893年德国已经有了研究他的论文。随着俄国革命的胜利,苏联的建立和强盛,赫尔岑作为民粹主义思想的创始人和《往事与随想》的作者,受到越来越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们的注意。研究者们从多种角度对他的社会思想和文学作品进行探讨,本文从接受影响的角度研究赫尔岑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本文在引论中简略地介绍了赫尔岑的生平,综述了俄国和西方对赫尔岑的研究状况。赫尔岑在俄国和西方受到的关注是持续性的,并随着微妙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一些变化。文章相应简单地介绍了赫尔岑在我国的接受状况,指出对赫尔岑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还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价值。 第一章主要介绍赫尔岑的社会思想和文学活动,分析他的民粹主义思想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第一节从村社思想和个人自由理念两个方面来解析赫尔岑提出的民粹主义思想。第二节从文学创作-批评和文学思想两个方面来探讨赫尔岑的文学活动。第三节从民粹主义在俄语中的定义出发,通过3个方面分析赫尔岑的民粹主义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第二章历史性地梳理赫尔岑在中国的接受,共分四个时段。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出各个时段对赫尔岑的接受重点,时而偏重社会思想,时而侧重他的文学,对他的两方面接受交替缠绕,逐步上升,出现这种现象与时代、文学翻译以及社会等因素有关。 第三章主要探讨中国文学与赫尔岑的关联。分别从文学思潮和作家的角度对中国接受赫尔岑作个案研究。第一节采用影响接受和平行比较的研究方法,从赫尔岑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民粹主义表现,并对两者中的民粹主义联系和差异做重点探讨。第二节从接受、翻译和影响出发,以《往事与随想》为纽带,对巴金与赫尔岑的文学关系做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分析。 结论强调了研究赫尔岑的价值,并总结性地谈到赫尔岑与中国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12
本文编号:2784355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宁;赫尔岑的美学观和艺术观——纪念赫尔岑诞生一百五十周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年02期
2 张建华;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俄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艰难跋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6期
3 董晓阳;俄罗斯三种社会思想谁主沉浮[J];俄罗斯研究;2002年04期
4 黎海波,宋瑞芝;困境中的爱恋、执著与孤独——十九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爱国情结"[J];俄罗斯研究;2004年03期
5 丌·C·拉杰克;李必超;;类型学视野中的赫尔岑与屠格涅夫[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6 启良;俄国道路:从赫尔岑的困惑到马克思晚年的探索[J];世界历史;1993年06期
7 马龙闪;赫尔岑村社思想的来源——对“哈克斯豪森说”的辩正[J];世界历史;2003年05期
8 孙红;“多余人”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熊月之;金天翮与《女界钟》[J];史林;2003年03期
10 张民权;巴金旧家庭题材小说的时代特征[J];学术界;198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盈蓓;民粹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文艺行程[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堂会;民粹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D];徐州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84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8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