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有关《日本灵异记》中转生动物谭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0-08-08 20:04
【摘要】:《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其下简称《日本灵异记》)是由药师寺僧景戒编撰的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大约成书于822年。全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卷,其中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贯穿于整部作品。作为日本最古老的佛教说话集,它对日本后世的说话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由此,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日本灵异记》这一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类话研究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研究角度,但是将转生动物说话作为对象的研究并不多见。以转生为中心的故事,多是指一种生命形态通过死亡这一形式转生后,意识并未回到原身体,而是以另一种生命形态转生到世间。这一类型的故事是以佛教的六道轮回及因果报应思想为基础构成的。佛教认为芸芸众生因为前世的业因在天上、人间、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之中往复轮回。本论文将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人转生为动物的故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的动物形象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在第一章,笔者对《日本灵异记》中出现的转生动物故事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根据前世的业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业果进行分类。业因主要分为:未经允许使用他人物品、不归还他人物品、对金钱的执念、妨碍修行等。通过分析认为,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这些行为都被认定为恶因。因前世的种种恶因受到转生为牛、蛇、猴的恶果。之后根据前世的业因以及后世的行为,分析认为:在转生动物故事中,牛、蛇、猴成为了生前做恶事的人的后世,并分别被赋予为“偿债”“执念”“向佛”的形象。在第二章,在确认了佛经与中国佛教说话中转生为牛、蛇的故事内容后,从转生动物故事构成要素中的“生前的业因”“发现因缘”“救济”这三方面,与《日本灵异记》中同类故事进行对比,发现:《日本灵异记》中出现的转生为牛与蛇的故事并不是编者景戒直接创作的,而是受到了佛经以及中国佛教书的影响。同时《日本灵异记》转生动物故事中关于牛、蛇的动物形象与佛经以及中国佛教说话也基本保持一致。在第三章,分别从转生后的牛、蛇、猴这三种动物进行论述。关于牛,笔者在对《日本灵异记》之前的日本文学作品进行考察之后,发现其中关于牛的记载多围绕其家畜的功能特点。另外,在一些文献记载里,牛也被作为供奉的食物。在《日本灵异记》转生为主题的故事中,牛明确地被赋予了偿债这一形象。并且此类故事在《今昔物姙集》中复现,相应的牛的这一形象也保留下来。《日本灵异记》中仅选择将牛作为偿债的对象,除了牛自身劳作的形象特点外,中日社会的动物差异以及“杀生禁断”政策也对其产生了影响。与牛相比,《日本灵异记》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关于蛇的故事神话色彩更强。虽然在《日本灵异记》中转生为蛇的故事仅有一篇,但在《今昔物姙集》这部文学作品当中,转生为蛇的故事明显增多,蛇执念的对象也从金钱扩展到身边物品。选择将蛇作为执念、贪欲的代表,并且这一形象得以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是蛇自身的特点。第二是蛇信仰的衰退。在转生为猴的故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如“社神”等神道教的要素,使得研究的关注点更倾向于“神佛习合”,但是笔者分析故事结构后发现,其各项构成要素与转生为牛的故事结构基本保持一致。景戒将该则故事中转生动物设置为“猴”,其一是因为猴的生活环境与神社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二是受到佛经中猴的故事的影响。在佛经中保留着很多关于猴主动向佛的故事。并且猴子向佛的这一形象在《今昔物姙集》中猴相关故事中也有体现。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的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的观念,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并且在相关的佛经及佛教书的影响下,大众对于动物的认识,开始逐渐从原始信仰中脱离出来,更显多元化。为了使民众更易接受,编者景戒结合当时日本的历史状况,对转生故事中各要素进行再加工,使之更符合日本国情,同时这些故事中的动物形象也逐渐保留下来。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31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冲;;从斋供看中国佛教仪式[J];法音;2019年02期

2 学诚;;中国佛教现状[J];佛学研究;2017年01期

3 学诚;;交流互鉴 共建共享——我与亚洲宗教和平会议的共同成长(三)[J];法音;2018年05期

4 智文;;文化自信与中国佛教[J];中国宗教;2017年02期

5 李栋财;;中国佛教管理哲学的现代启示[J];中国佛学;2016年02期

6 柯英姿;;浅谈统一中国佛教术语翻译的重要性[J];校园英语;2017年03期

7 陈硕;;从禅宗的发展史看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J];华中学术;2016年04期

8 罗颢;;略述早期中国佛教的弥勒信仰[J];普陀学刊;2016年00期

9 郭兰萍;;论当今中国佛教的功利化和庸俗化[J];青年文学家;2014年36期

10 桑吉札西;;传印会长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应邀访问日本[J];法音;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勤合;柴颖菊;;1925年东亚佛教大会[A];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第4期冬季号[C];2015年

3 张建新;周险峰;;中国佛教德育思想探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荆三隆;;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践[A];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2009年

6 魏德东;;当代中国佛教的保守与开放[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波;刘佳佳;;中国佛教公共外交研究述评[A];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3期 秋季号)[C];2016年

8 海波;;死亡学视域中的佛教研究[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9 业露华;;佛教与中国民俗[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10 杨渭生;;中韩佛教文化交流述略——以杭州三寺为例[A];韩国研究(第十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文丽 于淼;专家学者研讨英文版《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N];中国民族报;2019年

2 山东社会科学院当代宗教研究所 于飞;中国佛教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中作出了贡献[N];中国民族报;2019年

3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圣凯;悲智结合的佛教公共外交[N];文汇报;2016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 刘元春;走向世界:当代中国佛教应有的自信与担当[N];中国民族报;2017年

5 光泉;积极促进佛教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王志远;走出去——中国佛教的历史使命[N];中国民族报;2015年

7 东海;中国佛教医药全书首发[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张敏;中国佛教的未来——加强建设 与时俱进[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茗山口述 鞠艳;亿朴老[N];人民政协报;2000年

10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姚卫群;全球化时代中国佛教研究应展现哪些特色[N];中国民族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杜钢;中国佛教净土宗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戎川;唐代僧人“前理解”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

3 周晓微;现代性与中国佛耶对话(1911-1949)[D];浙江大学;2014年

4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5 苏义鼎;西安地区佛寺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梦淋;有关《日本灵异记》中转生动物谭的考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翁俊媛;清代来华英国传教士与中国佛教[D];西北大学;2018年

3 高秀峰;近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明雪;中国佛教伦理与道德自觉[D];西北大学;2014年

5 欧阳清;章太炎与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龙晓泽;“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现代化[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杨永佳;梁武帝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周传皓;当下中国佛教题材电影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9 杨哲兴;晚清时期传教士中国佛教观[D];上海大学;2017年

10 常馨悦;近代中国佛教与科学关系论争评述[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6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86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1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