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的配合》中的病态人格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11:33
【摘要】:奥·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旋律的配合》是其代表作之一。一战后,英国社会陷入多重社会危机之中,在经济萧条、政局动荡和殖民地失控的历史背景下,一些文学作品中人格病态化的主题较为明显。在《旋律的配合》中,赫胥黎基于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真实地再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过渡期间伦敦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国内外学者多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对此作品进行研究,少有学者对小说中的病态人格主题进行深入剖析。人格主要是指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个体的安全感面对过度的威胁会导致病态人格。德国心理分析专家弗里兹·李曼将病态人格分为了忧郁型、分裂型和强迫型等几种,并深入探究了人格病态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结合李曼的病态人格理论,联系两战期间伦敦政治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旋律的配合》中埃莉诺等人的病态人格,探讨了他们病态人格的形成与赫胥黎的创作心理及当时的社会语境之间的联系。论文以埃莉诺、爱德华和露西等为代表的三组人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忧郁型、分裂型和强迫型三种病态人格进行分析,并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叙述:埃莉诺等人的病态人格有哪些表现?他们的病态人格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何关联?赫胥黎意图通过这部小说传达何种内心诉求?正文第一章探讨埃莉诺和马乔里的忧郁型人格。这类人盲目地追求爱。他们害怕做自己,完全服从和过于懦弱是他们的特征。家庭主妇埃利诺过于懦弱。她渴望伴侣的理解和关爱,却在名存实亡的婚姻里放任丈夫消极地逃避,最终出轨。店员马乔里对不归家的情人沃尔特过分服从。马乔里背叛丈夫,选择和沃尔特私奔并视其为生活的全部,最终迷失自我。正文第二章关注爱德华等人的分裂型人格。这类人自闭,唯恐生活被打扰,一味逃避责任。科学家爱德华回避社交,不与妻子共担家事,反而沉溺于个人嗜好。作家菲利普执迷于小说创作之中,却无视妻子的情感渴求。第三章聚焦于露西等人的强迫型人格。这类人害怕改变,为了压抑恐惧,他们偏执甚至不择手段。贵族露西不惜玩弄感情以维持她的掌控地位。平民伊列奇则对社会变革者愤恨至极,甚至试图通过谋杀政党领袖来粉饰早已消逝的社会太平。结论部分总结全文。一方面,英国现代化过程中病态的一面与信仰缺席和道德沦丧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埃莉诺等人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失衡,以及情感与理性的分裂也和一战后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价值观的错位和安全感的缺失对他们病态人格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赫胥黎通过刻画埃莉诺等人的病态人格,表达了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批判。埃莉诺等人的悲惨结局,既反映了赫胥黎本人受生活影响而产生的悲观主义,也折射出他对当时英国人民生活前景的担忧。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61.074
本文编号:2797042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晓燕;;《旋律的配合》中的三大主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刘晓燕;;浅析《旋律的配合》中的对位法应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朱望;;论A·赫胥黎的反法西斯主义思想[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797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9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