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故园风雨后》中弗莱特共同体的解体
发布时间:2020-08-22 09:30
【摘要】: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1945)是他的第一部严肃小说。在这部作品中,沃运用第一人称回忆叙事手法生动再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过渡期间英国社会的真实风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大都聚焦于该小说的宗教主题和怀旧主题,少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小说中的共同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1855-1936)是共同体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共同体是以血缘、情感、信仰、土地等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的“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当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维系其生命力的纽带时,便面临解体的危机。在《故园风雨后》中,沃塑造了一个以天主教贵族弗莱特家族为核心的小型乡村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经历了两百多年岁月的洗礼,然而随着世俗主义和物质主义等有害因素的不断侵袭,它逐渐丧失了维系其生命力的根本,最终走向解体。基于对《故园风雨后》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的认知,本文运用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从信仰、情感、空间三个层面分析弗莱特共同体的解体,探究弗莱特共同体的解体与当时人们的文化心理以及与战间期的历史语境之间的联系,进而发掘沃对一战后英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正文第一章分析弗莱特共同体共同宗教信仰的崩塌。天主教是弗莱特共同体成员共同的宗教信仰。作为共同体的意志,它是维持共同体生活统一与和平的重要力量。但马奇曼夫人和布赖迪等人对天主教本质的歪曲,以及塞巴斯蒂安和朱莉娅等人对天主教信仰的背叛,破坏了天主教的权威,削弱了其指导人们共同生活的能力。第二章探讨弗莱特共同体共同情感的消失。亲密的人际情感是建立和维系弗莱特共同体生活的情感基础。但爱人关系的破裂,亲人关系的疏远,让弗莱特共同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和谐的共同体生活难以为继。第三章探究弗莱特共同体共同生活空间的消逝。布莱兹赫德庄园是共同体成员长期一起生活的地方。然而,受现代都市生活的诱惑,人们纷纷涌向伦敦,庄园逐渐丧失了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变为供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而在人们相继出走之时,布莱兹赫德逐渐衰落,并在二战中充当战时营地被彻底损毁。至此,曾经连结和维系弗莱特共同体成员共同生活的空间纽带彻底断裂。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故园风雨后》是伊夫林·沃对古老乡村共同体所作的一首挽歌。透过弗莱特共同体的解体,沃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一战后英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有机乡村共同体的怀旧之情。作为一名文化保守主义者,面对有机乡村共同体的消失,沃无疑是不舍的,但同时他也是无可奈何的。他清醒地认识到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乡村共同体的消失是不可挽回的。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61.074
本文编号:2800530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卉;;从《故地重游》到《去日留痕》凸显出的英国性的转变[J];外语学刊;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2800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0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