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使者阮宗奎及其《使华丛咏》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18:18
【摘要】:历史上,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文学上,越南古代留有许多汉文作品。其中越南使臣的北使汉文作品,不仅展现了中越文化的深厚渊源;更是从不同的文化立场上,赋予中国不同的认识。阮宗奎(1693—1767),号舒轩,越南太平省御天福溪人,后黎朝保泰年间(1722年)进士。清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分别以副使和正使的身份出使清朝。阮宗奎撰有汉诗集《使华丛咏》集,以诗名闻名于越南后黎一代。《使华丛咏》集在越南以抄本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是现存越南使节文献中,流传较广的北使诗文集。本文旨从《使华丛咏》集的版本、内容以及价值三方面进行研究。《使华丛咏》集现存不同的版本,并以不同的形式流传:或为独集,或与其他诗集合编。笔者目前所见到的抄本有四种:越南汉喃研究院藏:《使华丛咏集》抄本,编号A.1554;《乾隆甲子使华丛咏》抄本,编号A.1548;《使程诗集》抄本,编号VHv.1170;越南国家图书馆藏:《使华丛咏》抄本,编号R.1720。各版本存在异文情况,笔者对此进行了对比校勘:微观上,从字、词、诗歌内容等方面;宏观上,从版本情况、收录诗歌、编排顺序等方面,分析各版本间的差异,力求更全面的还原《使华丛咏》集的原貌。《使华丛咏》集收录阮宗奎的汉文诗歌,大部分作于出使中国的途中,内容包括使途抒怀诗、登临古迹怀古诗及唱和诗等。阮宗奎的汉诗以七律为主,在音韵、格律上,学习唐诗。在审美趣味上,追求自然,体现与唐诗类似的审美倾向。此外,诗集中包括与中国士人的唱和诗,中国士人所作序、评点,反映了中越文人的文化交流。其中的中国士人,多是地方性的文人,《使华丛咏》集保存了这些文人的墨笔,补充了地方文学资料,具有独特价值。阮宗奎的汉文诗,记载沿途所观的景观名胜、民俗风情,反映了乾隆前期的社会面貌。其以“第三者”的眼光,为我们展现了不同视角的社会史料。通过以上内容,本文力图从阮宗奎的角度,从“异域”的方向,探寻“汉文化”的深远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333.072
【图文】:
图 3—1 选自《介轩诗集》 图 3—2 选自《使华丛咏》A.1552 本根据《介轩诗集》的诗歌安排,这些诗歌应是阮忠彦回程所作。从上述诗歌排,是根据江南、两湖地区再到广西的行程安排。但是在《使华丛咏》中,诗歌的完全不同。这 23 首诗歌集中在《使华丛咏》的前集,是阮宗奎出使的路程,从两湖地区,过江南至南京,因此诗歌次序是相反的。最后如《南宁即景》等诗《使华丛咏》的前面。笔者经过分析,认为这些诗歌应是阮宗奎所作,理由如(一)从诗歌收录情况来看。笔者所见到《使华丛咏》的四种版本中,A.1.1720 本均收录了这 23 首诗歌,《乾隆》本亦收录 18 首。《使程诗集》因残缺后集的内容,未收录。《乾隆》本与《使程诗集》本身为残本,故存在诗歌缺少。A.1552 本与 R.1720 本是比较完整的,这些诗歌均收录于这两种抄本中,《亦收录大部分,证明诗歌不是单独存在。再有,与《使华丛咏》相比,《介轩诗集》中这 23 首诗歌更像是从中截取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333.072
【图文】:
图 3—1 选自《介轩诗集》 图 3—2 选自《使华丛咏》A.1552 本根据《介轩诗集》的诗歌安排,这些诗歌应是阮忠彦回程所作。从上述诗歌排,是根据江南、两湖地区再到广西的行程安排。但是在《使华丛咏》中,诗歌的完全不同。这 23 首诗歌集中在《使华丛咏》的前集,是阮宗奎出使的路程,从两湖地区,过江南至南京,因此诗歌次序是相反的。最后如《南宁即景》等诗《使华丛咏》的前面。笔者经过分析,认为这些诗歌应是阮宗奎所作,理由如(一)从诗歌收录情况来看。笔者所见到《使华丛咏》的四种版本中,A.1.1720 本均收录了这 23 首诗歌,《乾隆》本亦收录 18 首。《使程诗集》因残缺后集的内容,未收录。《乾隆》本与《使程诗集》本身为残本,故存在诗歌缺少。A.1552 本与 R.1720 本是比较完整的,这些诗歌均收录于这两种抄本中,《亦收录大部分,证明诗歌不是单独存在。再有,与《使华丛咏》相比,《介轩诗集》中这 23 首诗歌更像是从中截取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益源;;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J];长江学术;2015年01期
2 刘玉s
本文编号:2800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0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