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青少年精神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04 12:40
   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1966-)是美国本土裔作家中的新生力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原住民的生活,其主人公大多被刻画成与印第安人不公的命运作斗争的形象。阿莱克西的半自传体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正是一部展现主人公不屈和反抗的典型作品。它将印第安人的贫穷、霸凌、仇视、酗酒通过主人公第一人称视角向读者一一展露,同时反映出梦想、家庭、友情和爱成为支撑他挣脱束缚、释放自我的希望。本论文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和克莱因的未成年人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日记》,探讨了两个主要问题,即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阻碍及过程。首先,论文通过青少年焦虑的三种表现,分析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障碍。由于生活环境和种族隔离等负面影响,青少年会对社会、现实和自我产生错误认识。《日记》中三个男童——罗迪、阿诺德和罗杰都采用暴力手段消除自卑感或追求优越感,以缓解外部社会给他们造成的焦虑。贫穷、孤独、自卑所带来的焦虑也使得阿诺德想要逃避现实世界,企图用幻想世界代替现实世界。此外,阿诺德对自我的不认同促使他试图依靠性活动和性关系来肯定自我和获得关注。因此,青少年对社会的误解、对现实的否认和对自我的低估,阻碍了其健康人格形成。其次,论文根据阿诺德对错误认知的修复,解读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轨迹。阿诺德在印第安部落和白人学校的不同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家庭、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他认识到种族身份的多样性,接受思维和两性之间的差异性,消除了对社会的误解。他重新理解了父母对家庭的爱,姐姐对梦想的爱以及祖母对生活的爱,继承了他们的奉献、探索和包容精神。多次亲友死亡的经历也加深了他对生命的理解。阿诺德的成长经历表明,青少年对差异性、爱和生命的认同有利于消除他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及对自我的否认,促进其形成更加健康的人格。本研究基于青少年精神分析理论分析阿莱克西的《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中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先决条件——焦虑和焦虑的修通。这对加深理解阿莱克西的作品,拓宽青少年文学研究领域和介绍青少年精神分析在文学方面的应用有一定作用和意义,同时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亦有所启发。
【学位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712.074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in Chinese
Abstract in English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Sherman Alexie
    1.2 Introduction to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1.3 Literature Review
    1.4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Psychoanalysis
    1.5 Thesis Statement and Structure
Chapter 2 The Anxiety in Adolescence:Barrier to Healthy Personality
    2.1 Violence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2.1.1 Rowdy: Giving Vent to His Anger
        2.1.2 Arnold: Revenging and Defending
        2.1.3 Roger: Humiliating Others
    2.2 Phantasy and Denial of Reality
        2.2.1 Phantasy on Parents: Living an Upper Life
        2.2.2 Phantasy on Games: Dominating Everything
        2.2.3 Phantasy on Peers:Escaping from Social Phobia
    2.3 Sex and Underestimation of Self
        2.3.1 Sexual Phantasy and Masturbation
        2.3.2 Intimate Relations
Chapter 3 The Reparation in Adolescence:Form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3.1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of Society
        3.1.1 Ethnic Identities
        3.1.2 Ideological Habits
        3.1.3 Gender Relations
    3.2 Understanding the Love of Family Members
        3.2.1 Parents
        3.2.2 Sister
        3.2.3 Grandma
    3.3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Death
        3.3.1 Seeking for a Significant Life
        3.3.2 Cherishing Living People
Chapter 4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 A. Degre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灿;;精神分析风格再现过程[J];校园英语;2019年35期

2 庞俊来;;道德世界观视野下“精神分析”诠解[J];江海学刊;2019年01期

3 龙娟;张娟;;道德记忆的复杂性及其认知路径[J];齐鲁学刊;2019年02期

4 罗晓路;俞国良;;安娜·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公主到儿童精神分析之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09期

5 郭灿;;译者原文风格再现过程的精神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42期

6 温翠芹;;精神分析[J];大众心理学;2018年12期

7 曾奇峰;;缓慢地奢侈着[J];健康之家;2016年12期

8 阿莱西亚·玛格丽娅格纳;李健;;革命的幻象[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6年00期

9 王杰;;精神分析视野下的人物形象研究——以电影《色·戒》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7年03期

10 张玲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的《地下室手记》[J];青年文学家;2017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智跃;颓圮的边界与生命的回响[D];苏州大学;2006年

2 崔增宝;从“精神分析”到“精神分裂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金娟;意识幻象与社会无意识的真相[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4 曾洁;动力性心理治疗过程的质性个案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胡远超;“人之初”的精神图谱[D];吉林大学;2008年

6 刘昕亭;作为政治批评的缝合式批评—齐泽克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7 辛雅敏;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姣姣;《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青少年精神分析[D];广西大学;2019年

2 曲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野下史蒂芬·戴德利电影中的创伤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郑艺璇;精神分析视域下的大卫·芬奇电影艺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崔腾蛟;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毛泽东的性格与人格[D];南京大学;2016年

5 陶佳意;论德里达精神分析视域下的“书写”概念[D];南京大学;2018年

6 韩窑;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三毛与米歇尔·雷里斯[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

7 王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年

8 谭鼎莎;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檀香刑》人物[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年

9 韩振璐;从经典到现代:精神分析电影美学发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

10 陈劲骁;法国精神分析之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0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70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a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