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追寻真诚—对J.D.塞林格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伦理解读

发布时间:2017-04-09 12:03

  本文关键词:追寻真诚—对J.D.塞林格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伦理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真诚”的价值虽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被塞林格小说的研究者们所提及,但其内涵却并未得到深入挖掘,其意义也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从伦理批评视角出发分析美国作家J·D·塞林格平生发表的唯一一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意在通过追踪和剖析小说主人公追寻真诚、向往理想、陷入迷惘的心理轨迹以及面对未来的选择,表明“真诚”是塞林格这部小说所体现的重要伦理价值。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追溯真诚概念的起源,它由卢梭首先提出,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真诚要求最真实的自我表达,而社会的存在却使个体自我的声音淹没在群体的狂潮里。个人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现代人自我意识的觉醒,预示着从外在内在的价值转向,因而也成为现代人由于真诚缺失而痛苦的现实基础。这种矛盾和痛苦由小说主人公身处二战后美国大众社会中的感受而得到凸显。正文第一章聚焦主人公在社会交往中的种种经历和心理感受,表明霍尔顿对真诚的渴望来源于对主要表现为假模假式的不真诚世界的排斥,这种不真诚也影响到霍尔顿自身而使他陷入自我挣扎,他的周围没有人能够体会和理解他的焦虑和苦闷,造成他内心世界的无比痛苦和孤独。第二章聚焦儿童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诚和修女源于信仰的纯洁的真诚,这是令主人公感到宽慰的真诚的理想状态。而前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后者是旧世纪的遗物,它们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加深了霍尔顿的苦恼和焦虑。第三章聚焦主人公的种种幻想,所指向的虽然是不切实际的出路却体现了霍尔顿企图守卫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真诚理想的愿望。第四章分析主人公从幻想回归现实的内在原因和面对未米可能的选择,这源于其自身责任意识的觉醒和生活态度的选择,从而探讨小说所体现的真诚伦理价值的启示。结论部分认为塞林格小说之所以广受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美国社会高度保守和顺从的环境中通过表现小说主人公对真诚的求索,对个人的存在价值提出了叩问,预示了六十年代新思潮的来临。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真诚 J·D·塞林格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17
  • Literature Review9-11
  • Theoretical Review11-15
  •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Thesis Structure15-17
  • Ⅰ. Against the Suffocating World of Insincerity17-28
  • 1. Agony among the phonies17-21
  • 2. Struggle against phoniness21-24
  • 3. Utter loneliness in face of the insincere world24-28
  • Ⅱ. The Ideal States of Sincerity28-36
  • 1. The Sincerity of Children28-31
  • 2. The Sincerity of the nuns31-33
  • 3. Ideal states unsustainable33-36
  • Ⅲ. Struggling in Fantasi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incere Ideal36-45
  • 1. Nostalgia and the fantasy of temporal suspension36-39
  • 2. Privacy and the fantasy of silence39-41
  • 3. Essence of life and the fantasy of escape41-45
  • IV Possible Choices towards the Future45-51
  • 1. The choice for life46-47
  • 2. The choice for intellect47-48
  • 3. The choice for responsibility48-51
  • Conclusion51-54
  • Works Cited54-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生;;请别让我消失[J];商周刊;2010年04期

2 陆川;;纪念塞林格[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02期

3 萧泊零羽;;塞林格:消失的遁世者[J];名作欣赏;2010年07期

4 杨金才;朱云;;中国的塞林格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5期

5 王振平;塞林格与梅纳德[J];世界文化;1999年03期

6 黄孝阳;;关于塞林格——不想成为那条“吃得太胖了的”香蕉鱼[J];文学界(专辑版);2013年11期

7 陈安;;塞林格被淡化的神秘色彩[J];书城;2014年02期

8 刘一jj;;儿童与沉默之书——试析塞林格《九故事》[J];作家;2008年24期

9 ;塞林格:遁世作家的传奇人生[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0年04期

10 刘子超;;塞林格:一个传奇的离世[J];人民文摘;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郑双;塞林格的《九故事》[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塞林格:为写作而写作[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康慨;大隐隐于市:书信显示塞林格未离红尘[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长云;“父亲是我的老师”[N];人民日报;2005年

5 孙仲旭;只有一个塞林格[N];深圳商报;2003年

6 李长云;排球是我和父亲一生的追求[N];人民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绪源;怀想塞林格,我们错过了什么[N];文汇报;2010年

8 朱霞;塞林格:我们的守望者走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9 孙仲旭《上海文学》张定浩;塞林格:只为自己写作[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特邀撰稿TimHathaway 魏一帆 翻译 赋格;塞林格自觉自愿地选择了离开[N];南方周末;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寇旭华;从个体与异化社会的二元对立到超越对立[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衍强;J. D.塞林格作品中的佛教因素[D];山东大学;2008年

2 范晓;《九故事》的启悟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陈新儒;守望童真:塞林格短篇小说主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吴云;塞林格《九故事》中的精神创伤:表征,,原因及救赎[D];安徽大学;2016年

5 乔轶楠;论塞林格《九故事》中人物异化和自我救赎[D];伊犁师范学院;2016年

6 汤旭;论《弗兰妮与垞伊》中弗兰妮的女性成长与觉醒之路[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6年

7 吴戈;论塞林格与其小说人物人格特征的相关性[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陈欣言;追寻真诚—对J.D.塞林格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伦理解读[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9 蔡清;论塞林格的小说与东方宗教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琳琳;神话与宗教:塞林格笔下“少年智者”的自我追寻[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追寻真诚—对J.D.塞林格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伦理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95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a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