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图形背景理论下D.H.劳伦斯《最后的诗》的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4 02:14

  本文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下D.H.劳伦斯《最后的诗》的认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诗学正迅速成为一门具有广阔前景的学科,不断走向成熟。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最初在心理学领域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1915年提出;1975年,美国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最先将该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中。随后,众多学者应用该理论在外语教学、翻译、文体学等多个领域进行了静态的图形背景研究。之后,该理论进一步区分了图形和背景的定义,呈现出动态性,Peter Stockwell更是从图形和背景的动态关系入手,提出了动态图形背景理论。该理论以“吸引因子”为特征,分析文本对读者注意力的引导,以此解释读者的审美过程,阐释文学共鸣的产生(Stockwell,2009)。作为认知科学在文学阅读中的应用,动态图形背景理论不仅对分析文学中的语言特征和语言效果提出了新的视角,更能从审美角度出发探讨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的共鸣。D.H.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评论家,国内外对其作品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大部分局限在小说解读。目前对劳伦斯诗歌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局限,研究视野相对较窄,大多从主题思想开展,少有从语言学或文体学等领域进行的研究,更鲜有人尝试运用认知科学对其诗歌进行分析。本文针对劳伦斯诗歌的最后一部诗集《最后的诗》,根据创作时间及诗歌之间的联系将其分为三部分,利用Stockwell的动态图形背景理论,对其中的代表诗作进行了认知解读。通过研究发现,第一部分诗歌中,《巴伐利亚的龙胆》中的位置变化以及《白鲸不会哭泣!》中的动静关系最为明显,在这部分诗歌中神的意象经常被背景化,而人的意象得以突出,体现了作者对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以及创作时的唯物思想。在第二部分诗歌中,《只有人》中的积极性以及《死亡并不邪恶,机械才是邪恶》中的话题性与施事性对诗歌中意象的图形背景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在诗歌中,人的积极性和话题性逐渐减弱,反映了劳伦斯对人类以及工业社会的失望。在第三部分诗歌中,死亡作为主要意象,经历了不同的图形背景变化,《灵船》中否定的运用使得诗歌走向完成了三次转变,即从人间到死亡,从死亡到湮没,从湮没到重生;而《灵船》与《凤凰》中感官概念的应用,使得不同的意象的吸引力得到增强或减弱,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共鸣。这部分诗歌传达了作者对死亡与再生的诗意反思。本文认为,动态图形背景理论对诗歌的解读,使得诗歌的主题与美学意义在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层面上找到了理据,同时也为读者的阅读共鸣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 吸引因子 阅读共鸣 D.H.劳伦斯 《最后的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2
【目录】:
  • Abstract7-9
  • 摘要9-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2
  •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12-13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3-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27
  • 2.1 Current Studies of Figure-Ground Theory15-20
  • 2.1.1 Previous Studies of Figure-Ground Theory Abroad15-17
  • 2.1.2 Previous Studies of Figure-Ground Theory at Home17-20
  • 2.1.3 Summary of Literature Review on Figure-Ground Theory20
  • 2.2 Current Studies of D. H. Lawrence’s Poems20-27
  • 2.2.1 Previous Studies of D. H. Lawrence’s Poems Abroad21-22
  • 2.2.2 Previous Studies of D. H. Lawrence’s Poems at Home22-26
  • 2.2.3 Summary of Literature Review on D. H. Lawrence’s Poems26-27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Figure-Ground Theory27-37
  • 3.1 The Static Relation of Figure and Ground27-29
  • 3.2 The Terms and Dynamic Relation of Figure and Ground29-35
  • 3.2.1 Attention29-30
  • 3.2.2 Attractors30-33
  • 3.2.3 Reading Resonance Model33-35
  • 3.3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is Study35-36
  • 3.4 Summary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36-37
  • Chapter 4 A Dynamic Figure-Ground Analysis of Last Poems37-77
  • 4.1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Materials37-39
  • 4.2 Research Methodology39-40
  • 4.3 Analysis of Poems in First Part40-50
  • 4.3.1 Motion and Stasis in Whales Weep Not!43-46
  • 4.3.2 Spatial Relations in Bavarian Gentians46-49
  • 4.3.3 Summary of Poems in First Part49-50
  • 4.4 Analysis of Poems in Second Part50-61
  • 4.4.1 Activeness in Only Man53-56
  • 4.4.2 Topicality and Agency in Death is not Evil, Evil is Mechanical56-60
  • 4.4.3 Summary of Poems in Second Part60-61
  • 4.5 Analysis of Poems in Third Part61-77
  • 4.5.1 Negation in The Ship of Death64-70
  • 4.5.2 Experiential Notions in The Ship of Death and Phoenix70-75
  • 4.5.3 Summary of Poems in Third Part75-77
  • Chapter 5 Conclusion77-81
  • 5.1 The Main Findings77-80
  • 5.2 The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80-81
  • Bibliography81-88
  • Appendix88-98
  • Acknowledgements98-99
  • Publication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律;胡东平;;关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存现构式对比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郑玉玲;论科学理论的经验评价——兼论经验评价向背景理论评价的渗透[J];哲学研究;1989年09期

3 马敏;;浅谈焦点/背景理论的解释力[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4年01期

4 朱厚敏;试论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潘平;;浅论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郝霞;;图形背景理论与翻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张久全;;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梁丽,赵静;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李金金;刘丽丽;;汉语歇后语的图形背景理论阐释[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迟腾飞;;翻译研究中图形—背景理论的关照[J];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玲;;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从属结构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乐;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倒装结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何雨莉;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广告双关语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荆延刚;图形背景理论下D.H.劳伦斯《最后的诗》的认知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4 李慧;移位构式象似性的图形背景理论阐释[D];西南大学;2009年

5 曹作宇;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英汉语序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许维婷;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诗歌认知对比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7 府亚琴;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语名名复合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郑海燕;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政治新闻批评话语分析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9 刘燕;英汉复合句语序差异的图形—背景理论阐释[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蒋甜;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风格的翻译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下D.H.劳伦斯《最后的诗》的认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04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9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