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精神的荒原:谢波德家庭三部曲中人物身份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本文关键词:走出精神的荒原:谢波德家庭三部曲中人物身份的社会心理学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70年代中期起,山姆·谢泼德的戏剧创作开始从实验戏剧向以家庭剧为主的新现实主义模式过渡。随着《饥饿阶级的诅咒》(1978)、《被埋葬的孩子》(1978)、《真正的西部》(1980)三部以家庭为主题的剧作先后面世后,谢泼德一举成为美国主流戏剧家,成为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姆斯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并不直接批判美国社会,但其中的人物皆为美国社会的受害者。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主要分析谢泼德家庭三部曲中人物自我的迷失与回归。论文第一部分为序言,主要介绍谢泼德家庭三部曲的研究现状,进而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问题。论文正文部分第一章着重考虑谢泼德家庭三部曲当中人物的身份危机,父亲堕落成性,母亲卸责逃离,而后代们则丧失了自我。剧中人物的身份都陷入迷失之中。第二章主要分析导致剧中人物身份危机的两种原因,即社会结构和基本心理需求的缺失。第三章重点阐明剧中人物如何实现自我的回归。论文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结论。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申了论文论点,同时解释本论文研究主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山姆·谢泼德 家庭三部曲 身份 自我迷失 回归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Acknowledgements6-8
- Introduction8-16
- A.Sam Shepard and his Family Trilogy8-10
- B.Literature Review10-12
- C.Theoretical Base and Identity Study12-16
- Chapter One Identity Crisis in Shepards Family Trilogy16-27
- A.The Dysfunctional Family16-21
- B.The Uncertain Roles in Each Family21-25
- C.The Unconformity of“Two-selves”in One25-27
- Chapter Two Causes of the Identity Crisis27-38
- A.The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27-29
- B.The Decisive Factor: Social Structure29-32
- C.The Absence of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Needs32-38
- Chapter Three Regression of Self-identity38-47
- A.Struggling to Break the Life“Curse”38-41
- B.Appealing of the Blood Relationship41-44
- C.Co-existence of“Two-selves”in Vain44-47
- Conclusion47-50
- Works Cited50-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顺章;;忆谢泼德大夫[J];中国麻风杂志;1987年02期
2 王和月;;追求超越的灵魂——山姆·谢泼德及其剧作[J];戏剧艺术;1989年04期
3 刘春慧;;浅析山姆·谢泼德的“家庭剧三部曲”[J];文教资料;2006年08期
4 戚晖;;浅析萨姆·谢泼德家庭三部曲中美国梦的幻灭[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5 杜新宇;;身份缺失与人性的回归——谈山姆·谢泼德的剧作《被埋葬的孩子》[J];理论学刊;2007年01期
6 杜新宇;;危机中的身份探索及重构——论谢泼德《被埋葬的孩子》[J];求索;2010年06期
7 孙冬;M.W.Luke Chan;;焦虑的“自我凝视”——山姆·谢泼德戏剧的元戏剧性[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8 姜萌萌;;摇滚的“自我之歌”——山姆·谢泼德戏剧中的大众文化符号[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4期
9 李媛媛;;不可抗拒的“家庭的诅咒”——解析山姆·谢泼德剧作《真实的西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年09期
10 侯凌毅;萨姆·谢泼德及其《情痴》[J];外国文学;1991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白丹 刘扬;谢泼德案:媒体审判之罪[N];中华新闻报;2004年
2 丁文曦;英国夫妇办“私塾”,11个子女自己教[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刘登锐;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谢泼德[N];中国航天报;2000年
4 ;“钞票换考分”被叫停[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本报记者 齐柳明;竞争进入快车道 苏联领先美国急[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新宇;山姆·谢泼德戏剧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10年
2 叶新;表象与深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帆;论山姆·谢泼德家庭三部曲中的死亡意象[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崔晓曼;走出精神的荒原:谢波德家庭三部曲中人物身份的社会心理学解读[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3 张富坚;人类生存悖论中的僭越主题[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4 张春捷;谢泼德笔下的家庭悲剧[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洪达喜;萨姆·谢泼德家庭剧之心理分析——浅析《饥饿阶级的诅咒》与《被埋葬的孩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6 吴少红;体验戏剧:山姆·谢泼德家庭三部曲中的进程、判断及人物塑造[D];兰州大学;2012年
7 李远虹;萨姆·谢泼德家庭三部曲的基本结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孙宏宇;论谢泼德戏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嬗变[D];暨南大学;2009年
9 刘春慧;先锋派戏剧的传统回归——试析山姆·谢泼德的剧作及其艺术特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张雪迪;坍塌的金字塔[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走出精神的荒原:谢波德家庭三部曲中人物身份的社会心理学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0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