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作品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4 04:47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97--1965)是20世纪英国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在戏剧、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毛姆的作品在1929年被译介至中国后,他的创作开始为国人所知,经历1949年至1978年的接受空白期之后,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坛出现了“毛姆热”。这股对毛姆作品接受的热潮体现在我国文学界对其作品的译介、阐释、借鉴都呈现繁荣的趋势。本文立足于从译介性接受、阐释性接受、汲取性接受三方面考查毛姆在中国的接受境况。力图通过对译者、阐释者、中国作者三类接受主体的分析,探究其对毛姆作品接受的文化语境和主体原因,并揭示这三种接受的影响。文章并不只对接受现象作单纯的展现,作为以比较文学接受研究为主旨的文章,梳理研究对象的接受史固然重要,但探寻接受原因、接受的意义价值,才是接受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从比较文学接受研究的角度切入,解读毛姆作品在中国的接受,从而发现毛姆作品在中国的接受规律,以期为中外文学交流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论文的主体由译介性接受、阐释性接受和汲取性接受三部分构成:译介性接受是毛姆作品在中国接受研究...
【文章来源】: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毛姆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性接受
第一节 译介状况
一、1949 年之前的译介
二、1979 年之后的译介
第二节 译介性接受的特点
一、译介特点
二、译介特点之成因
第三节 译介性接受的意义
第二章 毛姆作品在中国的阐释性接受
第一节 阐释现状
一、思想内涵的阐释
二、艺术成就的阐释
三、文学价值的阐释
第二节 阐释性接受状况的深层原因剖析
一、接受语境
二、阐释者的解读水平与接受取向
第三节 阐释性接受的价值考量
一、阐释内容的新发掘
二、重新审视与深入阐释的可能
三、“毛姆热”与“毛姆问题”的新思考
第三章 毛姆作品在中国的汲取性接受
第一节 作家对毛姆作品的汲取性接受
一、思想内涵的汲取与吸收
二、艺术特色的借鉴与模仿
第二节 汲取性接受中的丰富与发展
一、融汇中西的悲凉传奇
二、冷静中蕴含热情与叙事者的多样性
三、借鉴中的叛逆
四、“新京味小说”和“黑色颓废”
第三节 汲取性接受的文学意义
一、独特风格的形成
二、文学权威的解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本文编号:3136689
【文章来源】: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毛姆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性接受
第一节 译介状况
一、1949 年之前的译介
二、1979 年之后的译介
第二节 译介性接受的特点
一、译介特点
二、译介特点之成因
第三节 译介性接受的意义
第二章 毛姆作品在中国的阐释性接受
第一节 阐释现状
一、思想内涵的阐释
二、艺术成就的阐释
三、文学价值的阐释
第二节 阐释性接受状况的深层原因剖析
一、接受语境
二、阐释者的解读水平与接受取向
第三节 阐释性接受的价值考量
一、阐释内容的新发掘
二、重新审视与深入阐释的可能
三、“毛姆热”与“毛姆问题”的新思考
第三章 毛姆作品在中国的汲取性接受
第一节 作家对毛姆作品的汲取性接受
一、思想内涵的汲取与吸收
二、艺术特色的借鉴与模仿
第二节 汲取性接受中的丰富与发展
一、融汇中西的悲凉传奇
二、冷静中蕴含热情与叙事者的多样性
三、借鉴中的叛逆
四、“新京味小说”和“黑色颓废”
第三节 汲取性接受的文学意义
一、独特风格的形成
二、文学权威的解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本文编号:3136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13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