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寄自西伯利亚》:将西伯利亚“写入”俄罗斯
发布时间:2021-04-21 13:05
契诃夫1890年前往西伯利亚的旅行既是个人创作危机驱动的结果,也是俄国知识分子意图在科学和意识形态层面将西伯利亚作为一种概念纳入俄罗斯总体文化的实践。作为受过欧洲自然科学教育的俄国旅行者,契诃夫倡导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西伯利亚的社会问题积累数据和经验。在契诃夫记述西伯利亚旅行的系列特写中,"西伯利亚-俄罗斯"这一对立的空间模型贯穿始终。他特意疏漏和压缩了"人"在西伯利亚的存在,而以俄罗斯欧洲部分为标准确立了西伯利亚空间的"反常"特征,即寒冷与野蛮。旅途中,契诃夫笔下的旅行者-叙事者对西伯利亚的妇女和邮差做了前后矛盾的评价,导致作为整体的系列特写出现文本裂隙,其原因在于叙事主人公经历了更始仪式的个性转变,以新的眼光看待"西伯利亚-俄罗斯"的空间对立,并且对俄国人征服和开发异域空间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要求。
【文章来源】:外国文学评论.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33 页
【文章目录】:
一、西伯利亚之旅的科学抱负
二、对立空间的界限与跨越
三、西伯利亚空间的“反常”特质
四、文本裂隙中的个性更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因形象而生动,因真实而深刻——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对19世纪俄国“人间地狱”的批判与揭露[J]. 张牧雪. 文艺争鸣. 2015(01)
[2]契诃夫的启蒙观[J]. 徐乐. 学习与探索. 2014(10)
[3]高加索的枪声——莱蒙托夫和契诃夫笔下的两场决斗[J]. 徐乐. 俄罗斯文艺. 2014(03)
本文编号:3151809
【文章来源】:外国文学评论.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33 页
【文章目录】:
一、西伯利亚之旅的科学抱负
二、对立空间的界限与跨越
三、西伯利亚空间的“反常”特质
四、文本裂隙中的个性更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因形象而生动,因真实而深刻——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对19世纪俄国“人间地狱”的批判与揭露[J]. 张牧雪. 文艺争鸣. 2015(01)
[2]契诃夫的启蒙观[J]. 徐乐. 学习与探索. 2014(10)
[3]高加索的枪声——莱蒙托夫和契诃夫笔下的两场决斗[J]. 徐乐. 俄罗斯文艺. 2014(03)
本文编号:3151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15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