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1984》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1984》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乔治·奥威尔是20世纪英国最受人瞩目的严肃作家。现今对于奥威尔及他的作品研究多集中在政治学、语言学等缺乏文学话语的领域中。本文尝试利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对奥威尔的小说《1984》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伦理困境,找出作品中的伦理结构,判断作者的伦理选择,从而对作者的伦理困扰的合理性加以辨析,从而阐释奥威尔为何会产生对于人类将进入极权社会的忧虑,并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阈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忧虑的合理性和其作品的深刻性。《1984》是奥威尔最为出名的一部作品。小说虚构了一个叫做“大洋国”的极权国家,讲述了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努力争取身体和思想自由,最终被极权国家所消灭的悲惨故事。奥威尔试图通过小说想表达对人类发展中所出现的极权主义倾向的担忧。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而言,奥威尔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将要出现的新的伦理结构进行了假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并没有像预想的一样进入一个物质丰富和平发展的时代,贫富差距的逐渐增大、思想控制的逐步增强、民族主义的频繁出现,在奥威尔看来都是极权的结果。极权所带来的伦理结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使人丧失自由思想的欲望和能力,直至最后思想被极权者所控制从而在行为上为极权者命令是从。本文在进入作品分析之前,对作者奥威尔的思想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作为作者本人,奥威尔始终处在一种伦理困境中。他信仰纯粹的社会主义,认为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思想上的自由解放、制度上的真正民主,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却是权力的愈加集中。这种困境首先和奥威尔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出生并成长在一个殖民主义家庭中,自己又当过殖民警察,他对被殖民者有着深深的同情,却无法摆脱自己身份带给自己的优越感,同时又对无产者的不觉悟感到痛心。作为国际纵队的一员参加西班牙内战时,亲眼看到各种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派系互相斗争,使他只相信自己心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讲,奥威尔的伦理困境就是对自己信仰的不确定所造成的。也正是基于此,奥威尔在小说中塑造了除主人公温斯顿以外的几类人物。作者为作品中的每一类人物都设定了独特的伦理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物可以看做是奥威尔面对伦理选择的各种不同尝试。这些尝试最终都以悲剧告终,也意味着奥威尔虽然有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但是由于自身的限制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奥威尔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具有时代局限,其所体现的伦理倾向,可以认为是在文学作品中带有虚构性质的文学伦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奥威尔在文学中的预言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正在被一个一个的验明证实,我们也可能面临和奥威尔一样的伦理困境,从这个角度而言,奥威尔为了摆脱伦理困境所进行的尝试,在今天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 《1984》 文学伦理学 伦理困境 伦理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1
- 第一章 《1984》的文学伦理结构11-16
- 第一节 文学伦理学的相关概念11-12
- 第二节 奥威尔的伦理观12-13
- 第三节 《1984》的文学伦理结构特点13-16
- 第二章 乔治·奥威尔的道德立场和伦理冲突16-21
- 第一节 乔治·奥威尔的道德立场和伦理立场16-17
- 第二节 乔治·奥威尔的伦理冲突及其成因17-21
- 第三章《1984》人物伦理选择的诸种形态21-31
- 第一节 主人公的伦理困境及选择21-24
- 一、自由意识的萌芽阶段21-22
- 二、自由意识的生成阶段22-23
- 三、自由意识的破灭阶段23-24
- 第二节 其他人物的伦理困境及选择24-31
- 一、欲望的追随者24-25
- 二、权力的支配者25-26
- 三、忠实的牺牲者26-28
- 四、历史的体验者28-29
- 五、希望的承载者29-31
- 第四章 乔治·奥威尔伦理选择的意义31-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8
- 后记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梅;从《通往维根码头之路》看奥威尔的政治观[J];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2 肖丽华;;保护语言 保护我们的家园——读奥威尔《一九八四》[J];世界文化;2006年01期
3 郑际根;;奥威尔:极权主义的斗士与社会良心的写作[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孙仲旭;;一本最新出版的《奥威尔传》[J];书城;2007年05期
5 王艳红;;从《如此欢乐童年》看奥威尔的反特权意识[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李锋;;当代西方的奥威尔研究与批评[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6期
7 王晓华;;奥威尔研究中的不足[J];东岳论丛;2009年03期
8 南方朔;;奥威尔的“怜悯和死亡”[J];书城;2009年09期
9 杨光祖;;热爱老大哥与奥威尔[J];书屋;2009年11期
10 刘晓东;;论“奥威尔问题”[J];学术界;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秀雅;许卉艳;;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庄》在中国的研究简述[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无痕;奥威尔百年后再陷孤独[N];深圳商报;2003年
2 乔纳森;奥威尔B面[N];东方早报;2011年
3 思郁;奥威尔:政治性写作的艺术[N];深圳商报;2011年
4 思郁;奥威尔与我们的生活[N];深圳特区报;2013年
5 早报记者 石剑峰;奥威尔不会过时[N];东方早报;2013年
6 早报记者 石剑峰;奥威尔的魅力:激励每个人去追求[N];东方早报;2013年
7 编译 黎文;信中的奥威尔生平[N];文汇报;2013年
8 ;乔治·奥威尔是怎样说话的[N];经济观察报;2003年
9 浙江大学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艾玲;乔治·奥威尔:集权社会的文学预见者与讽刺者[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闻敏 学者 现居北京;二战时期的奥威尔[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创作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小梅;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蒴;奥威尔和温斯顿的困境—极权世界中个体的抗争与妥协[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岳丽萍;奥威尔《上来透口气》的生态解读[D];郑州大学;2011年
3 秦轩;解析乔治·奥威尔《1984》中的伦理混乱[D];鲁东大学;2016年
4 姚娜;中年危机与重建失败-奥威尔《上来透口气》中Bowling的身份困境[D];安徽大学;2016年
5 邹潇;乔治·奥威尔文学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6 陈彩云;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缅甸岁月》[D];南通大学;2015年
7 周金华;论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中的身体实践[D];湘潭大学;2016年
8 杨宁;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1984》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翁银梓;还原历史的真相[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左X;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小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1984》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1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