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生态危机非虚构个案书写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30 02:16
  中外生态危机书写个案不在少数,根据材料真实性与否,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虚构性,另一种是非虚构性的。非虚构生态危机文本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与警示功能。因此,本课题以中外生态危机非虚构典型个案《寂静的春天》《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守望家园》为研究对象,从文本结构、作者意图、功能和文本意蕴四个层面入手,分析非虚构生态文本的书写形态,并以此为基点将其与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以科技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相联系。第一章阐述选题缘由、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生态危机研究概况,引出本文的研究目标。第二章以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为个案,从文本结构上揭示非虚构文本在表现化学技术危机时呈现出的客观性与现实性,警示性与蕴藉性;从作者意图考察,揭示出卡逊对化学技术发展的痛斥与质疑,并由此呼吁解决化学制品滥用,必须要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之道;其文本意蕴旨在呈现科学技术发展的盲目与激进,以“寂静”意蕴揭示人类当前科学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后果。第三章以前苏联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为研究对象。从文本结构出发,揭示多重复调与口述实录式的叙事结构具有的现实指向;从作者意图... 

【文章来源】: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寂静的春天》:化学技术危机与寓言式书写形态
    2.1 化学技术危机与作者写作意图
    2.2 科普寓言式的叙事结构
    2.3 生态信息传播与技术批判的功能显现
    2.4 “寂静”的意蕴指向及警示
第3章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核危机与口述史书写形态
    3.1 核危机与作者写作意图
    3.2 多声部与口述实录式的叙事结构
    3.3 对话场景与灾难再现的功能阐释
    3.4 “悲鸣”的意蕴指向及警示
第4章 《守望家园》:生存危机与诗性散文式书写形态
    4.1 生存危机与作者写作意图
    4.2 诗性散文式的生态叙事
    4.3 生态信息普及与教育启示功能
    4.4 “家园”意识复归与“守望”意蕴的实现
第5章 三个非虚构生态危机文本的差异与汇通
    5.1 非虚构生态危机文本的差异性指向
        5.1.1 生态危机类型的差异性
        5.1.2 生态危机文本结构的差异性
    5.2 非虚构书写形态的共同旨归
        5.2.1 文本意蕴: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5.2.2 预警功能:科技利用的合理化与人类行为的合法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68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168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