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什迪小说中的“混杂”世界
发布时间:2021-06-15 20:37
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他出版了多部作品,其中包括散文集《想象的家园》,小说《午夜之子》《她脚下的土地》《羞耻》《佛罗伦萨的神女》《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东方,西方》《愤怒》《撒旦诗篇》等。拉什迪于1947年出生在印度孟买,少年时期前往英国求学,因此他拥有双重身份来看待世界。他的作品从社会的各个层面描写人间百态,众生万象,尤其是对印度人民的生活样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在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多元世界的向往与憧憬。拉什迪小说中的“混杂”世界主要表现在,弱化国家之间的碰撞、模糊宗教之间的冲突,协调人物之间的对抗等几个方面,并且还塑造了一系列“反常”的人物形象,这样“混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形象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鲜活。在建构“混杂”世界的过程中,拉什迪也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在文本中注入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元素,同时复杂意象的运用和不可靠叙述的加入,也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拉什迪为建构“混杂”世界作出的努力。促使拉什迪去建构一个“混杂”世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写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被所处时代的...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拉什迪小说研究现状
0.2.2 国外拉什迪小说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创新
0.4 核心概念界定
第1章 拉什迪小说中“混杂”世界的内涵
1.1 “混杂”的社会关系
1.1.1 从对立趋于融合的民族关系
1.1.2 从冲突趋于妥协的宗教关系
1.1.3 从对抗趋于和解的人际关系
1.2 “混杂”的人物形象
1.2.1 “变异人”
1.2.2 “变性人”
1.2.3 “魔幻人”
1.3 “混杂”的艺术世界
1.3.1 多种创作方法的杂糅
1.3.2 复杂的意象与语言的运用
1.3.3 不可靠的叙述
第2章 拉什迪小说中“混杂”世界的成因
2.1 拉什迪流散的生活经历
2.1.1 游荡在东西之间的边缘人
2.1.2 超越狭隘宗教观的自由人
2.2 印度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
2.2.1 印度沦为殖民地
2.2.2 印度内部的分裂
2.3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浪潮
2.3.1 解构主义对中心的瓦解
2.3.2 后殖民主义对权威的消解
第3章 拉什迪小说中“混杂”世界书写的意义
3.1 “混杂”世界书写的现实意义
3.1.1 打破权威、建立平等关系
3.1.2 采撷东西、融贯世界
3.1.3 通向第三空间
3.2 “混杂”世界书写的审美意义
3.2.1 杂糅与多元文化观的共鸣
3.2.2 杂语与多元文化观的共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什么是“审美”——当今时代的回答[J]. 刘旭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后殖民流散写作的祛魅与批判——读《英国跨文化小说中的身份错乱》[J]. 张和龙,林萍. 中国比较文学. 2018(01)
[3]印度海外文学的发展与研究[J]. 陈义华,王伟均. 外国文学研究. 2014(02)
[4]西方文论关键词 解构[J]. 童明. 外国文学. 2012(05)
[5]西方文论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J]. 尚必武. 外国文学. 2011(06)
[6]从天真到成熟——论《午夜的孩子》中的“成长”[J]. 黄芝. 当代外国文学. 2008(04)
[7]差别与对话[J]. 乐黛云. 中国比较文学. 2008(01)
[8]文学意象的生成与命名[J]. 孙春旻. 学术论坛. 2007(05)
[9]破碎的镜子:“流散”的拉什迪[J]. 石海军. 外国文学评论. 2006(04)
[10]何为“不可靠叙述”?[J].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06(04)
博士论文
[1]越界的缪斯[D]. 黄芝.苏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的印度历史书写[D]. 谢媛媛.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解析萨尔曼·拉什迪《佛罗伦萨的女巫》中的文化混杂现象[D]. 王寅.宁夏大学 2017
[3]第三空间的建构[D]. 褚秀文.沈阳师范大学 2016
[4]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午夜的孩子》的解读[D]. 杨航.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5]狂欢化视角下的《午夜之子》研究[D]. 王静.西北大学 2015
[6]萨尔曼·拉什迪《羞耻》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 李杨杨.西北师范大学 2015
[7]以跨语境诗学意识阐释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女性形象[D]. 翟莹莹.广西师范大学 2015
[8]论拉什迪《午夜的孩子》的家园政治[D]. 温旎.上海大学 2015
[9]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之子》的文化身份探究[D]. 刘学.沈阳师范大学 2014
[10]第三空间:《羞耻》中的历史、政治和美学风格[D]. 高尚风.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31726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拉什迪小说研究现状
0.2.2 国外拉什迪小说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创新
0.4 核心概念界定
第1章 拉什迪小说中“混杂”世界的内涵
1.1 “混杂”的社会关系
1.1.1 从对立趋于融合的民族关系
1.1.2 从冲突趋于妥协的宗教关系
1.1.3 从对抗趋于和解的人际关系
1.2 “混杂”的人物形象
1.2.1 “变异人”
1.2.2 “变性人”
1.2.3 “魔幻人”
1.3 “混杂”的艺术世界
1.3.1 多种创作方法的杂糅
1.3.2 复杂的意象与语言的运用
1.3.3 不可靠的叙述
第2章 拉什迪小说中“混杂”世界的成因
2.1 拉什迪流散的生活经历
2.1.1 游荡在东西之间的边缘人
2.1.2 超越狭隘宗教观的自由人
2.2 印度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
2.2.1 印度沦为殖民地
2.2.2 印度内部的分裂
2.3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浪潮
2.3.1 解构主义对中心的瓦解
2.3.2 后殖民主义对权威的消解
第3章 拉什迪小说中“混杂”世界书写的意义
3.1 “混杂”世界书写的现实意义
3.1.1 打破权威、建立平等关系
3.1.2 采撷东西、融贯世界
3.1.3 通向第三空间
3.2 “混杂”世界书写的审美意义
3.2.1 杂糅与多元文化观的共鸣
3.2.2 杂语与多元文化观的共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什么是“审美”——当今时代的回答[J]. 刘旭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后殖民流散写作的祛魅与批判——读《英国跨文化小说中的身份错乱》[J]. 张和龙,林萍. 中国比较文学. 2018(01)
[3]印度海外文学的发展与研究[J]. 陈义华,王伟均. 外国文学研究. 2014(02)
[4]西方文论关键词 解构[J]. 童明. 外国文学. 2012(05)
[5]西方文论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J]. 尚必武. 外国文学. 2011(06)
[6]从天真到成熟——论《午夜的孩子》中的“成长”[J]. 黄芝. 当代外国文学. 2008(04)
[7]差别与对话[J]. 乐黛云. 中国比较文学. 2008(01)
[8]文学意象的生成与命名[J]. 孙春旻. 学术论坛. 2007(05)
[9]破碎的镜子:“流散”的拉什迪[J]. 石海军. 外国文学评论. 2006(04)
[10]何为“不可靠叙述”?[J].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06(04)
博士论文
[1]越界的缪斯[D]. 黄芝.苏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的印度历史书写[D]. 谢媛媛.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解析萨尔曼·拉什迪《佛罗伦萨的女巫》中的文化混杂现象[D]. 王寅.宁夏大学 2017
[3]第三空间的建构[D]. 褚秀文.沈阳师范大学 2016
[4]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午夜的孩子》的解读[D]. 杨航.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5]狂欢化视角下的《午夜之子》研究[D]. 王静.西北大学 2015
[6]萨尔曼·拉什迪《羞耻》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 李杨杨.西北师范大学 2015
[7]以跨语境诗学意识阐释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女性形象[D]. 翟莹莹.广西师范大学 2015
[8]论拉什迪《午夜的孩子》的家园政治[D]. 温旎.上海大学 2015
[9]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之子》的文化身份探究[D]. 刘学.沈阳师范大学 2014
[10]第三空间:《羞耻》中的历史、政治和美学风格[D]. 高尚风.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31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23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