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

发布时间:2021-06-21 22:10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1914年创作《十六岁的日记》开始,到1972年自杀止笔,川端在日本文坛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从本质而言,日本的传统美是川端文学的根基,而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不仅没有冲淡其对传统美的执着追求,相反使他的探索更为深入,并使传统之美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川端文学的本质入手,力求深入挖掘川端康成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进而以其著作为依托,探讨川端文学对传统美的继承与开拓。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从作者的个性和时代入手,试析孤儿遭遇与战争对川端康成的影响,进而探明其浓厚的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川端康成是一个孤儿,为了摆脱生活的孤寂,他很小就沉醉于古典文学的世界。《枕草子》、《徒然草》、《竹取物语》等都是他喜欢的作品,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更是令他爱不释手。此外,江户时代的江岛其碛的“好色”之作也深受少年川端的喜爱。年...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川端康成的传统审美意识探源
    第一节 孤儿的情感与拯救
        一、孤儿的哀伤
        二、古典的慰籍
        三、生死的轮回
    第二节 战时的仿徨与超越
        一、文坛的分化
        二、“最消极的合作,最消极的抵抗”
        三、“闲人的归乡”
    第三节 守护心灵的故乡
        一、“第二次孤儿体验”
        二、民族灵魂的失落
        三、守护心灵的故乡
第二章 川端文学的自然美
    第一节 季节美
        一、季节的轮回与人情的离合
        二、四季之虹与人的命运
    第二节 色彩美
        一、红与白的象征
        二、黑与白的象征
第三章 川端文学的传统精神之美
    第一节 “好色”之美
        一、孤儿的情感与“好色”情调
        二、净化中的“好色”之美
    第二节 悲之美
        一、初恋的感伤之美
        二、女性的哀怨之美
        三、纯粹的悲之美
    第三节 美的“佛界”与“魔界”
        一、从“佛界”到“魔界”
        二、从“魔界”到“佛界”
第四章 川端康成对传统美的新开拓
    第一节 在新感觉派运动中的探索
        一、《文艺时代》的创刊
        二、新感觉派的理论家
        三、新感觉派的结晶:《浅草红团》等
        四、新感觉派的影响
    第二节 对意识流小说的借鉴和吸收
        一、意识流小说的内涵
        二、转向新心理主义的原因
        三、实验之作:《针·玻璃和雾》与《水晶幻想》
        四、意识流的“内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日本评论界对川端康成战后初期作品的评价[J]. 商雨虹.  东北师大学报. 2006(01)
[2]美是生命之花——川端康成论[J]. 李德纯.  外国文学评论. 2005(04)
[3]结合东西方的川端康成[J]. 叶渭渠.  上海教育. 2005(Z2)
[4]从唯美到颓废——《雪国》:远离都市的颓废[J]. 卫岭.  文艺争鸣. 2005(02)
[5]川端康成小说《禽兽》中的时空探讨[J]. 马朝红.  外语研究. 2005(01)
[6]川端康成的《圣经》情结——以《水晶幻想》为例[J]. 何乃英.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4(03)
[7]川端康成论继承民族文学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学营养的关系[J]. 何乃英.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3)
[8]日本战后中间小说与川端康成[J]. 周密.  唐都学刊. 2004(03)
[9]川端康成的新感觉派文学理论[J]. 宿久高.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6)
[10]美而悲: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J]. 何乃英.  国外文学. 2003(04)



本文编号:3241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241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2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