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诗”与抒情主体的位置——以冯至、郑敏与里尔克的差异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7-09 22:55
里尔克中期的"物诗"启发了中国现代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但这一影响止于技法层面,既有的研究也多关注其间的相似性。然而,里尔克"物诗"更大的变革在于诗中的抒情主体,主体需要首先摒弃自身的先验观念,进入与物象共处的"敞开域"中,并捕捉物象与主体相触动的瞬间。但冯至诗中的对话、祈祷语调以及推己及人的结构,均以主体为中心;郑敏诗中偶见里尔克式的静观,但主体意志终究凌驾并更改了物象。两位诗人与里尔克的差异,除了对主体性的认知不同之外,与20世纪40年代的战时语境,以及彼时新诗理论试图矫正抒情泛滥的针对性均不无关联。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里尔克“物诗”中主体的不在与在
二冯至:对话语调与主体中心
三郑敏:“客观对应物”中的先验主体
结语
本文编号:3274646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里尔克“物诗”中主体的不在与在
二冯至:对话语调与主体中心
三郑敏:“客观对应物”中的先验主体
结语
本文编号:3274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27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