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对话与狂欢:巴赫金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纳博科夫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4 07:32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双语作家之一。纳博科夫的创作与其他任何文学经典一样,从符号学的视域来看,无论是出于哪一种角度的解读,都无法穷尽其全部的意义。符号学助力文学研究,改变了以往对文学文本或创作进行主题思想归纳和艺术特色提炼的研究方式,把文学文本视为可被无限阐释的艺术空间,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任务就是不断发掘文本的可阐释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驱散了对于文学文本阐释的“遮蔽”,拓展了作为典型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学文本的解读。著名文艺理论家、符号学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同纳博科夫一样,在文本分析、艺术感知和审美感受等方面精耕细作,用力甚勤。巴赫金以对话性和狂欢化思维为核心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以开放的、对话的、具备广博历史文化视野的批评角度和研究策略,对整个符号学、当代文学评论以及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为文学经典的阐释,尤其是为像纳博科夫这样的跨文化双语作家的创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本论文旨在以纳博科夫的《防守》、《劳拉的原型》、《斩首之邀》、《文学讲稿》等文本为研究对象,借由巴赫金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核心...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语言的对话 意识的狂欢
第一章 多元视域下的纳博科夫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俄罗斯视域下的纳博科夫研究
    第二节 英美视域下的纳博科夫研究
    第三节 中国视域下的纳博科夫研究
第二章 巴赫金文化符号学理论与纳博科夫研究
    第一节 符号学视域下的文学批评
    第二节 巴赫金文化符号学理论概述
    第三节 巴赫金文化符号学理论与纳博科夫研究的对话
第三章 《防守》——审美事件主体间的“非复调”对话关系
    第一节 “父亲--作者”——父权的控制
    第二节 “棋父--作者”——领袖的压迫
    第三节 “妻子--作者”——审美的同化
    第四节 “弱者--主人公”——致命的防守
第四章 《劳拉的原型》——碎片文本的开放对话空间
    第一节 文本与文本的对话——弗洛拉的无爱之性
    第二节 文本与作者的对话——王尔德的可逆死亡
    第三节 文本与读者的对话——开放的文本与构建性的读者
第五章 《斩首之邀》——两重性的狂欢之维
    第一节 《斩首之邀》——自娱自乐的狂欢化旋律
    第二节 “透明”与“不透明”——双重人物的对峙
    第三节 “此岸”与“彼岸”——两重世界的交锋
第六章 “大师的批评”——对话与狂欢交织的文本批评
    第一节 文本——诗性创造的神话
    第二节 作者——灵感震颤的魔术师
    第三节 读者——审美狂喜的反复读者
    第四节 文学批评——直面语言符号之美的审美观照
结语 语言的盛宴 彼岸的归途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巴赫金审美活动主体“非复调”对话关系视角下的《防守》解析[J]. 谢明琪.  俄罗斯文艺. 2017(02)
[2]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手法解析——以《洛丽塔》英译汉为例[J]. 谢盛良.  语文建设. 2016(27)
[3]纳博科夫与文学自译[J]. 段峰,马文颖.  俄罗斯文艺. 2016(03)
[4]论纳博科夫作品中隐性主题的艺术功能——以《防守》为例[J]. 朱涛.  外国文学评论. 2015(04)
[5]纳博科夫遗作《劳拉的原型》之对话性解读[J]. 谢明琪.  俄罗斯文艺. 2014(04)
[6]“非家”的风景——纳博科夫笔下的风景想象[J]. 何畅.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06)
[7]纳博科夫的后现代空间叙事[J]. 王丹.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04)
[8]纳博科夫英语长篇小说中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研究[J]. 邱畅.  社会科学辑刊. 2013(04)
[9]逃离·守卫·绝望——纳博科夫三部早期作品主人公的身份研究[J]. 马红旗.  外国文学研究. 2012(05)
[10]论《斩首之邀》的狂欢化诗学表现[J]. 汪小玲.  当代作家评论. 2012(03)

博士论文
[1]纳博科夫小说中男性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建构[D]. 许原雪.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2]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 张婷.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D]. 刘文霞.中央民族大学 2010
[4]艺术彼在世界里的审美狂喜[D]. 赵君.暨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纳博科夫俄语短篇小说的神话诗学研究[D]. 张丽.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2]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玛申卡》中的俄罗斯形象[D]. 宣晓煜.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3]纳博科夫《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史》中的家庭伦理关系研究[D]. 赖宇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4]多维视野中的《斩首邀请》研究[D]. 李一笑.黑龙江大学 2016
[5]狂欢的盛筵[D]. 吕雯雯.北京邮电大学 2014
[6]论《洛丽塔》中的对话模式[D]. 封小林.南京理工大学 2014
[7]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研究[D]. 黄友鑫.江西师范大学 2013
[8]纳博科夫小说对话的未完成性研究[D]. 杜洋.河北师范大学 2013
[9]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文学讲稿》、《<堂吉诃德>讲稿》研究[D]. 田志云.南京师范大学 2013
[10]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主题研究[D]. 赵彦杰.河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82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382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2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