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如何“考古”:詹姆逊论科幻小说与未来阐释学
本文关键词:“未来”如何“考古”:詹姆逊论科幻小说与未来阐释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美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未来阐释学理论。詹姆逊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乌托邦作为一种社会计划已经死亡,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有可能重新获得生命力,因此他将乌托邦改造成为科幻小说的一个社会经济的子类型。他对乌托邦文类的形式批评不仅使得科幻小说获得了一种严肃文学的文类品格,而且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独具特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文学研究范式,即未来阐释学机制,这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是2005年结集出版的《未来考古学》一书。本文通过科幻小说、乌托邦与未来阐释学三者之间的关联,讨论乌托邦文类、乌托邦文本以及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等,结合对其科幻小说研究范式、问题域和功能属性的转型问题的研究,探讨其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意义及价值所在,以期进一步拓展科幻文学批评的创新路径与理论视野。本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说明科幻小说、乌托邦与未来阐释学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詹姆逊把乌托邦界定为科幻文学的一个社会经济的子类型,进一步深化了科幻批评的乌托邦转向。其次,未来阐释学是关于乌托邦文类的阐释学,它区别于传统文类批评之处在于它所具有的历史维度,它将乌托邦文类看作后现代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的形式症候。最后对未来阐释学的三个关键术语进行理论溯源。第二章讨论乌托邦文本的双重属性及其时间机制。首先说明未来阐释学对乌托邦的形式研究是在“政治无意识”理论的统摄之下进行的,因此它也相应地具有否定解释学和肯定解释学的双重视角。其次说明乌托邦体裁的时间维度是一种叠加态,其中集体时间、个体存在时间与历史时间形成了多层嵌套结构。此外,对未来的考古意味着对乌托邦的时间踪迹的寻找、解蔽和破译,使得未来与当下、文本与现实相交汇。最后从功能性的角度分析了乌托邦体裁的虚构性特征。第三章讨论未来阐释学的方法论问题。首先提出“认知测绘”作为一种方法论,它的发明是为了解决主体在后现代“超空间”中遭遇到的认知危机。它的核心范畴是空间,表现为乌托邦孤岛的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历史,以寓言的形式存在于文本中。最后具体展开为文本形式辩证法的三个层面,分别是“双重写作”策略、体裁的不连续性和空间辩证法。
【关键词】:詹姆逊 未来阐释学 乌托邦 科幻小说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106.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22
-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1-14
- 二、 国内外关于詹姆逊未来阐释学的研究现状14-17
- 三、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综述17-22
- 第一章 科幻小说、乌托邦与未来阐释学22-45
- 第一节 科幻批评的乌托邦转向22-27
- 一、 乌托邦是科幻文学的亚类22-25
- 二、 作为形式研究的未来阐释学25-27
- 第二节 关于乌托邦文类的阐释学27-33
- 一、 文类批评的历史主义转向27-30
- 二、 乌托邦文类与后现代社会30-33
- 第三节 未来阐释学的关键术语33-45
- 一、 愿望满足及其匮乏33-38
- 二、 “尚未”的希望及其认知性38-45
- 第二章 乌托邦“踪迹”与对文本的“考古”45-66
- 第一节 乌托邦批评的“绝对视域”45-52
- 一、 形式批评与政治阐释45-48
- 二、 未来阐释学的双重视角48-52
- 第二节 乌托邦“踪迹”与时间机制52-59
- 一、 多层嵌套的时间机制53-55
- 二、 作为时间中介的“踪迹”55-59
- 第三节 乌托邦虚构及其可能性59-66
- 一、 真实原则危机与“伪造叙事”60-63
- 二、 乌托邦虚构与“薛定谔的猫”63-66
- 第三章 如何对“未来”进行“考古”:辩证的方法论66-94
- 第一节 乌托邦空间的认知与测绘67-76
- 一、 “空间优位”与“认知测绘”67-70
- 二、 空间与乌托邦孤岛70-73
- 三、 历史与乌托邦寓言73-76
- 第二节 乌托邦形式的辩证法76-94
- 一、 《高城堡里的人》与“双重书写”策略77-80
- 二、 《索拉里斯星》与体裁的不连续性80-83
- 三、 《尤比克》与空间辩证法83-94
- 结语94-98
- 参考文献98-104
- 后记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云飞;;阐释学视角中的文学翻译[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3期
2 李倩;蓬勃;;阐释学与翻译[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3 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闭景景;刘子瑜;;阐释学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4期
5 张幼军;阐释学与儒家经典英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6 张幼军;;尊重原作与译者介入——蒋译《菜根谭》的阐释学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陈伟荣;西方文艺阐释学对文本概念演变的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8 耿强;;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10 滕梅;黄勤;;关于翻译中“讹”的阐释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姜金元;;“了解之同情”——一种阐释学循环[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3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支凤宁;;阐释运作与风格标记理论观照下的文学风格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陶水平;阐释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创新[N];文艺报;2002年
2 北京市崇文区教师资源中心 侯令;阐释学与美术欣赏课[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姚建斌;走向马克思主义阐释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露;阐释学视角下三个《红楼梦》全译本中《论语》典故的英译比较[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冰;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阐释学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朱红叶;从阐释学角度看《失乐园》朱维之译本中的翻译方法[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冯傲寒;阐释学理论视阈下的回目翻译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5 陈冰雯;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复译—《了不起的盖茨比》新旧译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邱s,
本文编号:339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3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