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慰藉》的原型批评和生态批评解读
发布时间:2021-09-12 21:01
《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Refuge: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1991)是美国当代女性作家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 1955——)的代表作品。就批评方法而言,国内外文学研究界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大都从生态女性主义这一视角出发,挖掘威廉斯对于男权中心主义和西方二元对立传统的批判。本文在接受上述观点的基础上,亦关注到生态女性主义在二元对立方面的弊端。论文一方面继续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域下关注作品中具体的对立表达,重点挖掘其中体现出的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另一方面则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来解读作品中的关键意象。在笔者看来,只有将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与原型批评相结合,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上体现出的矛盾思想,因内在的统治逻辑作品中显现出一个被割裂的自然世界。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聚焦于作品中的洪水意象,水包含了一种人类关于生命意识的原型。通过考察洪水意象的原型意义与圣经大洪水故事间的联系,重点说明洪水意象对小说结构和女性命...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和《心灵的慰藉》
二 威廉斯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罪恶、毁灭与重生:创世神话与盐湖洪水
第一节 追寻共同的避难所:人与自然命运的交织
第二节 超越圣经洪水故事结构的批判性改写
第三节 改变压迫的叙事:从洪水惩罚走向生态关怀
第二章 隐喻、发声与共通:以鸟类建构自然与女性的联盟
第一节 声与形的融通:鸟类的隐喻与启示
第二节 惠及彼此的心灵慰藉:“女性”与“鸟类”
第三节 抹除界限的诉求:自然与自我的同构尝试
第三章 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
第一节 矛盾的二元对立:对女性与自然间差异性的忽视
第二节 理想的重建:人与自然共有的“家园”意象
第三节 作为女性写作范式的自然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与自我意识——以乔纳森·贝特的“命名”理论解读《心灵的慰藉》[J]. 袁霜霜.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摩尔镇日记》的后田园视野:特德·休斯的农业实践与田园理想[J]. 陈红. 外国文学评论. 2018(04)
[3]《心灵的慰藉》:记忆的复调性与风景的多维性[J]. 谭琼琳,邓瑛瑛. 外国文学研究. 2018(01)
[4]古老牧歌中的绿色新声:约翰·克莱尔《牧羊人月历》的生态解读[J]. 陈红. 外国文学研究. 2018(01)
[5]“环境想象和行动的责任”生态批评专题研讨会综述[J]. 郑昭梅. 鄱阳湖学刊. 2017(05)
[6]女性与自然:从本质到建构的共同体[J]. 李家銮,韦清琦.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7(03)
[7]生态哲学:新时代的时代精神[J]. 卢风. 社会科学论坛. 2016(06)
[8]自然文学的三维景观:风景、声景及心景[J]. 程虹. 外国文学. 2015(06)
[9]在寻找家园之中发现自己——格里塔·加德的生态女性主义叙事[J]. 韦清琦. 世界文学. 2015(05)
[10]女人,水,能源:生态女性主义路径[J]. 格里塔·加德文,李莉,韦清琦. 鄱阳湖学刊. 2015(01)
硕士论文
[1]从土地伦理视角分析《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D]. 姚竹.河南工业大学 2018
[2]身体的反抗:从物质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心灵的慰藉》[D]. 赵文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5
[3]《心灵的慰藉》的生态批评[D]. 姜丽媛.河北师范大学 2014
[4]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心灵的慰藉》[D]. 李静.天津财经大学 2013
[5]《避难地》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 乔梦梦.山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94939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和《心灵的慰藉》
二 威廉斯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罪恶、毁灭与重生:创世神话与盐湖洪水
第一节 追寻共同的避难所:人与自然命运的交织
第二节 超越圣经洪水故事结构的批判性改写
第三节 改变压迫的叙事:从洪水惩罚走向生态关怀
第二章 隐喻、发声与共通:以鸟类建构自然与女性的联盟
第一节 声与形的融通:鸟类的隐喻与启示
第二节 惠及彼此的心灵慰藉:“女性”与“鸟类”
第三节 抹除界限的诉求:自然与自我的同构尝试
第三章 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
第一节 矛盾的二元对立:对女性与自然间差异性的忽视
第二节 理想的重建:人与自然共有的“家园”意象
第三节 作为女性写作范式的自然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与自我意识——以乔纳森·贝特的“命名”理论解读《心灵的慰藉》[J]. 袁霜霜.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摩尔镇日记》的后田园视野:特德·休斯的农业实践与田园理想[J]. 陈红. 外国文学评论. 2018(04)
[3]《心灵的慰藉》:记忆的复调性与风景的多维性[J]. 谭琼琳,邓瑛瑛. 外国文学研究. 2018(01)
[4]古老牧歌中的绿色新声:约翰·克莱尔《牧羊人月历》的生态解读[J]. 陈红. 外国文学研究. 2018(01)
[5]“环境想象和行动的责任”生态批评专题研讨会综述[J]. 郑昭梅. 鄱阳湖学刊. 2017(05)
[6]女性与自然:从本质到建构的共同体[J]. 李家銮,韦清琦.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7(03)
[7]生态哲学:新时代的时代精神[J]. 卢风. 社会科学论坛. 2016(06)
[8]自然文学的三维景观:风景、声景及心景[J]. 程虹. 外国文学. 2015(06)
[9]在寻找家园之中发现自己——格里塔·加德的生态女性主义叙事[J]. 韦清琦. 世界文学. 2015(05)
[10]女人,水,能源:生态女性主义路径[J]. 格里塔·加德文,李莉,韦清琦. 鄱阳湖学刊. 2015(01)
硕士论文
[1]从土地伦理视角分析《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D]. 姚竹.河南工业大学 2018
[2]身体的反抗:从物质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心灵的慰藉》[D]. 赵文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5
[3]《心灵的慰藉》的生态批评[D]. 姜丽媛.河北师范大学 2014
[4]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心灵的慰藉》[D]. 李静.天津财经大学 2013
[5]《避难地》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 乔梦梦.山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94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39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