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德华·邦德戏剧中的人性书写
发布时间:2021-11-22 05:56
当代英国左翼剧作家爱德华·邦德的戏剧因惯用暴力书写而独具一格,他的戏剧具有情节的暴力性、内涵的悲剧性和主题上的人性反思诉求。本论文以对邦德作品的历时研究为基本方略,意在探究邦德戏剧中人性书写思想的变化过程和意义所在。在厘定邦德人性观的基础上,论文通过以《战争三部曲》为界,将邦德暴力戏剧分为“理性剧场”阶段和“戏剧事件剧场”阶段,并对这两类戏剧的缘起、特点和艺术诉求展开论述,用以作为后文解读文本的理论铺垫。在文本研究的过程中,论文依次解读两个阶段共十部代表作,系统考辨理性剧场和戏剧事件剧场所含蕴的不同人性书写思想。邦德的人性观是将人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进行思考的结果,其本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其内涵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做人之责任的担当”,而不是传统主流人性观所论的“人之本质属性”。邦德人性观与传统主流人性观的区别是“做人之标准”与“人之本性”的区别,即‘’humanness"与"humanity"的区别。鉴于邦德把人性理解为做人的标准,便可以通过戏剧对其进行诠释。换言之,戏剧可以拷问人性——展示戏剧人物是否为人,也可以建构人性——展示戏剧人物立人的过程。在文本研究阶段,第三、四...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论
第一节 在抗争中走向经典化的剧作家
第二节 国内外邦德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文选题与架构
第二章 邦德的人性观及其戏剧理论
第一节 比较视域下的邦德人性观解析
第二节 理性剧场与人性批判
第三节 戏剧事件剧场与人性建构
第三章 经典再写剧与人性缺场
第一节 《被拯救》:单向度社会的人性塌方
第二节 《李尔》:城墙政治伦理下的人性灾难
第四章 历史剧与人性质疑
第一节 《赢了》:被金钱绑架的人性
第二节 《清晨》:历史寓言背后的正义缺位
第五章 战争剧与人性淬炼
第一节 《红、黑、无知》:伦理困境中的伪人性选择
第二节 《罐头人类》:废墟上的人性呐喊
第三节 《伟大的和平》:反抗与疯癫中的人性自觉
第六章 教育剧与人性重建
第一节 《我一无所有吗》:记忆捍卫与人性彰显
第二节 《地下室》:极权之下的人性重生
第三节 《椅子》:恶托邦中勇敢为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爱德华·邦德北京访谈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爱德华·邦德北京访谈录[J]. 夏延华.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15(04)
[2]经典的延伸:评凯恩的“菲德拉情结”再写[J]. 夏延华,陈红薇. 外国文学研究. 2014(02)
[3]爱恨纠缠的机器情结——19世纪西方对技术的追问与乌托邦小说[J]. 张金凤. 外国文学. 2013(02)
[4]权力、主体、存在:《李尔王》中疯癫意象新解[J]. 马金海.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6)
[5]当今的文学理论[J]. 乔纳森·卡勒. 外国文学评论. 2012(04)
[6]赫尔德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传统[J]. 张兴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7]戏剧叙事空间的双重维度[J]. 汤逸佩. 戏剧文学. 2011(12)
[8]创伤[J]. 陶家俊. 外国文学. 2011(04)
[9]残酷戏剧:现代人的精神仪式[J]. 梁燕丽. 国外文学. 2011(02)
[10]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J]. 张蜀津. 当代电影. 2010(10)
本文编号:3511077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论
第一节 在抗争中走向经典化的剧作家
第二节 国内外邦德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文选题与架构
第二章 邦德的人性观及其戏剧理论
第一节 比较视域下的邦德人性观解析
第二节 理性剧场与人性批判
第三节 戏剧事件剧场与人性建构
第三章 经典再写剧与人性缺场
第一节 《被拯救》:单向度社会的人性塌方
第二节 《李尔》:城墙政治伦理下的人性灾难
第四章 历史剧与人性质疑
第一节 《赢了》:被金钱绑架的人性
第二节 《清晨》:历史寓言背后的正义缺位
第五章 战争剧与人性淬炼
第一节 《红、黑、无知》:伦理困境中的伪人性选择
第二节 《罐头人类》:废墟上的人性呐喊
第三节 《伟大的和平》:反抗与疯癫中的人性自觉
第六章 教育剧与人性重建
第一节 《我一无所有吗》:记忆捍卫与人性彰显
第二节 《地下室》:极权之下的人性重生
第三节 《椅子》:恶托邦中勇敢为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爱德华·邦德北京访谈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爱德华·邦德北京访谈录[J]. 夏延华.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15(04)
[2]经典的延伸:评凯恩的“菲德拉情结”再写[J]. 夏延华,陈红薇. 外国文学研究. 2014(02)
[3]爱恨纠缠的机器情结——19世纪西方对技术的追问与乌托邦小说[J]. 张金凤. 外国文学. 2013(02)
[4]权力、主体、存在:《李尔王》中疯癫意象新解[J]. 马金海.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6)
[5]当今的文学理论[J]. 乔纳森·卡勒. 外国文学评论. 2012(04)
[6]赫尔德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传统[J]. 张兴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7]戏剧叙事空间的双重维度[J]. 汤逸佩. 戏剧文学. 2011(12)
[8]创伤[J]. 陶家俊. 外国文学. 2011(04)
[9]残酷戏剧:现代人的精神仪式[J]. 梁燕丽. 国外文学. 2011(02)
[10]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J]. 张蜀津. 当代电影. 2010(10)
本文编号:3511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511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