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王鼎钧的离散写作

发布时间:2022-02-12 22:47
  近年来“离散”与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有着暖昧的关系,离散批评也广泛运用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王鼎钧是海外华文文学散文大家,笔者确定对王鼎钧的离散写作进行研究,在于离散场域的开放性为王鼎钧的写作提供了更多元和更开阔的视角。王鼎钧1949年至1978年在台湾时曾任职于《中国时报》、中广公司等,这些文化机构属于国民党官方系统,也即王鼎钧曾是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文艺官员。因而,他在台湾时虽然也写作,但由于他的文艺官员身份,以及因接近自由主义思想而受到当局白色恐怖的威胁,使得他经常对写作进行自我审查,文学创作也大受影响。去美国后,由于文学场域的置换,王鼎钧的写作不再受到外在审查机构的干扰,他的写作进入能够摆脱一些钳制他艺术造诣的因素,比如他的书写涉及到抗日战争、内战带给他长期挥散不去的心理和生理创伤,国民党实行的白色恐怖对他日常生活的粗暴干涉,以及长期以来的基督教信仰困境等。而这些内容他在台湾时的书写中并没有涉及,但到了美国后他的写作开始触及这些内容。正是相比于在台湾时,他在美国的书写具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因此他的离散写作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发掘。目前大陆还缺乏以“离散”批评视角来研究王鼎钧散文的研究成...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鼎钧离散写作的创伤主题
    第一节 战争创伤
    第二节 台湾白色恐怖创伤
第二章 王鼎钧离散写作的信仰困境主题
    第一节 基督教信仰危机
    第二节 缓解信仰困境的努力:多元文化融合
第三章 王鼎钧离散写作的文学地理主题
    第一节 故土:历史与记忆
    第二节 海外:冲突与融入
第四章 王鼎钧离散写作的文化价值
    第一节 作为见证的记忆
    第二节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播迁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四文学革命中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之博弈[J]. 谭桂林.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2)
[2]再论沈从文的自杀事件[J]. 王文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10)
[3]创伤与医治——论海外新移民作家陈谦的创伤小说[J]. 王文胜.  扬子江评论. 2016(04)
[4]精神/地理疆界的离散书写:以台湾旅外作家为主要考察对象[J]. 林幸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6)
[5]“Diaspora”的汉译问题及流散诗学话语建构[J]. 杨中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
[6]“流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王鼎钧访谈录[J]. 施龙.  扬子江评论. 2015(06)
[7]历史之书 智慧之书──论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J]. 袁勇麟.  扬子江评论. 2015(06)
[8]王鼎钧作品在大陆出版和研究(1982-2014)述评[J]. 杨学民.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03)
[9]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记忆伦理[J]. 张均.  文学与文化. 2015(01)
[10]创伤叙事、见证和创伤文化研究[J]. 王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本文编号:3622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622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3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