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红笑》的战争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9 11:34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ЛеонидНиколаевичАндреев,1871-1919)在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白银时代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安德列耶夫在许多作品的创作中涉及到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纵观安德列耶夫多年的创作历程,创作主题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战争主题作为安德列耶夫创作题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作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索,颇具独特见解。小说《红笑》便是安德列耶夫战争主题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战争的阴影——随处可见的死亡、痛苦、鲜血和疯狂化成了“红笑”,使主人公时刻受到来自战争的痛苦折磨和心灵的质问。古往今来,战争主题贯穿于整个俄罗斯文学史。战争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性质、规模和手段不同,文学中所反映的战争主题也各有侧重。俄罗斯人民久经战争,在日俄战争之后,俄罗斯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这一改变在当代俄罗斯战争文学当中得到了充分反映。《红笑》创作于日俄战争期间。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者多从“表现主义”、“死亡意识”等角度对《红笑》进行文本解读。本文以安德列耶夫小说《红笑》文本为例,将“战争主题”作为...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意义
4.研究重点与难点
5.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1章 安德列耶夫的创作及其主题关怀
1.1 “小人物”主题
1.2 “孤独”主题
1.3 “反叛”主题
1.4 “战争”主题
本章小结
第2章 《红笑》中的战争主题
2.1 恐怖和疯狂
2.1.1 战场的恐怖
2.1.2 精神状态的疯狂
2.1.3 “恐怖与疯狂”的载体——红笑
2.2 反人性
2.2.1 战争本质的反人性
2.2.2 战争后果的反人性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笑》中战争主题的表现手法
3.1 视觉描写
3.2 象征描写
3.2.1 人物形象的象征化
3.2.2 时空概念的象征化
3.2.3 意象“红笑”的象征化
3.3 对比描写
3.3.1 理性和感性的对比
3.3.2 战争与和平的对比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伊戈尔远征记》的爱国主义主题探析[J]. 郝葵. 美与时代(下). 2017(08)
[2]拯救的边缘——评安德烈耶夫《小天使》[J]. 杨真真. 牡丹. 2016(07)
[3]19世纪高加索战争的文学再现——以莱蒙托夫和列·托尔斯泰的行旅和创作为例[J]. 刘亚丁. 俄罗斯研究. 2011(02)
[4]论列·安德列耶夫的跨界创作[J]. 李建刚.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5]解读安德列耶夫的《沉默》[J]. 李筱洁. 中州大学学报. 2005(01)
[6]面对死亡的沉思——浅论安德列耶夫在《红笑》中的艺术创造[J]. 潘海燕. 国外文学. 1999(03)
[7]安德列耶夫及其创作浅论[J]. 郭秀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3)
[8]论安特莱夫的《红笑》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J]. 江胜清. 孝感师专学报. 1994(01)
[9]“吃人”的寓言与象征——鲁迅《狂人日记》与安特莱夫《红笑》的比较性解读[J]. 王本朝. 广东社会科学. 1993(01)
本文编号:3632824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意义
4.研究重点与难点
5.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1章 安德列耶夫的创作及其主题关怀
1.1 “小人物”主题
1.2 “孤独”主题
1.3 “反叛”主题
1.4 “战争”主题
本章小结
第2章 《红笑》中的战争主题
2.1 恐怖和疯狂
2.1.1 战场的恐怖
2.1.2 精神状态的疯狂
2.1.3 “恐怖与疯狂”的载体——红笑
2.2 反人性
2.2.1 战争本质的反人性
2.2.2 战争后果的反人性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笑》中战争主题的表现手法
3.1 视觉描写
3.2 象征描写
3.2.1 人物形象的象征化
3.2.2 时空概念的象征化
3.2.3 意象“红笑”的象征化
3.3 对比描写
3.3.1 理性和感性的对比
3.3.2 战争与和平的对比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伊戈尔远征记》的爱国主义主题探析[J]. 郝葵. 美与时代(下). 2017(08)
[2]拯救的边缘——评安德烈耶夫《小天使》[J]. 杨真真. 牡丹. 2016(07)
[3]19世纪高加索战争的文学再现——以莱蒙托夫和列·托尔斯泰的行旅和创作为例[J]. 刘亚丁. 俄罗斯研究. 2011(02)
[4]论列·安德列耶夫的跨界创作[J]. 李建刚.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5]解读安德列耶夫的《沉默》[J]. 李筱洁. 中州大学学报. 2005(01)
[6]面对死亡的沉思——浅论安德列耶夫在《红笑》中的艺术创造[J]. 潘海燕. 国外文学. 1999(03)
[7]安德列耶夫及其创作浅论[J]. 郭秀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3)
[8]论安特莱夫的《红笑》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J]. 江胜清. 孝感师专学报. 1994(01)
[9]“吃人”的寓言与象征——鲁迅《狂人日记》与安特莱夫《红笑》的比较性解读[J]. 王本朝. 广东社会科学. 1993(01)
本文编号:3632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63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