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
发布时间:2022-07-13 10:44
“民族”作为一个与“世界”相对照的术语,在“世界”被全球化和普适化的时候,它作为反面愈发凸显出积极的作用。同样“民族文学”也是如此,它在文学的全球化的断裂处生存,对异质性的保存又使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间的紧张关系,由此“民族文学”本身就成为了全球化的一部分。那么“民族”是什么?“民族文学”是什么?“少数民族文学”又是什么?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可是要真正去解决这些本质化的问题,又是非常棘手的一件事情。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以及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理论告诉了我们原因:这些概念在历时态中本身就是现代性建构的产物,是在权利运作中话语的话语构成,在共时态是一种“地方性知识”,那么它们在多维的坐标中都是一种具有边界的知识类型。而在全球化运动之中,这些具有边界有效性的概念怎样获得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传播则是我们研究的任务。这样一种“文化翻译”的方法便被前景化了。文章首先将要说明研究对象“少数民族文学”在建构过程中被那些话语形式所决定,这些话语形式包括:“民族”“少数民族”“民族文学”等等,而谱系学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文章页数】:2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从“民族”到“少数民族文学”
第一节 “民族”诸概念
1.1.1 nation
1.1.2 民族
1.1.3 中华民族
1.1.4 少数民族
第二节 “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性
第一节 文化翻译的兴起
2.1.1 文化研究的“翻泽转向”
2.1.2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第二节 文化翻译方法
第三节 文化翻译的理论来源
2.3.1 “异化”与“归化”
2.3.2 “多元系统论”
2.3.3 阐释学
第四节 “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性
第三章 民族“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Literature概念史
第二节 中国“文学”接受史
第三节 以“小说”为例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发生
3.4.1 少数民族“小写的”文学
3.4.2 “少数民族文学”缘起
3.4.3 作为学术制度的“少数民族文学”
第四章 民族“文字”的翻译
第一节 “非母语写作”与“双语写作”
4.1.1 何谓“双语写作”
4.1.2 “双语写作”的普遍性
4.1.3 “双语写作”之原因
4.1.4 对照中的“双语写作”与“非母语写作”
第二节 “非母语写作”与“流散写作”
4.2.1 “流散”现象
4.2.2 “流散写作”的产生
4.2.3 “流散写作”的心理结构
4.2.4 “流散写作”与“非母语写作”异同
第三节 “非母语写作”的归属
4.3.1 “民族写”和“写民族”的文学
4.3.2 双重坐标系中的“非母语写作”
4.3.3 “非母语写作”的独特形态
第四节 理解“非母语写作”的两重障碍
4.4.1 “非母语写作”是原文还是译文
4.4.2 “非母语写作”是译出还是译入
第五节 “非母语写作”翻译性的辩证影响
第五章 民族“文化”的翻译
第一节 关于“民俗”的概念史
5.1.1 “民俗”之“民”
5.1.2 “民俗”之“俗”
5.1.3 现代性语境中的“民俗”
第二节 民俗与民族文学
第三节 文学化的民俗和民俗化的文学
第四节 通过民俗研究文学
第五节 文学研究中的民俗学方法
5.5.1 民间故事研究诸学派
5.5.2 口头程式诗学和活态文本
5.5.3 民族志方法
第六节 “伪俗”与民族文学研究
5.6.1 何谓“伪俗”
5.6.2 “伪俗”的起源
5.6.3 “伪俗”的相关概念
5.6.4 “伪俗”对民族文学研究的启示
5.6.5 客观看待文学中的“伪俗”
后记 作为“方法”的少数民族文学
附录 民族文学虚构作品中的二重时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历史观与历史文化散文的价值[J]. 刘俐俐. 当代作家评论. 2010(02)
[2]文学人类学写作的性质与作为——阿库乌雾人类学散文集《神巫的祝咒》述论[J]. 刘俐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2)
[3]“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4]“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J]. 刘俐俐.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05)
[5]汉字国家与天下[J]. 梁文道. 国学. 2009(06)
[6]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J]. 杨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7]汉语写作如何造就了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以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作品为例[J]. 刘俐俐. 学术研究. 2009(04)
[8]从文学到人类学——关于民族志和写文化的答问[J]. 徐新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9]蒂尼亚诺夫的动态语言结构文学观——《文学事实》评述[J]. 张冰. 国外文学. 2008(03)
[10]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J]. 刘俐俐. 文学评论. 2008(04)
本文编号:3659898
【文章页数】:2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从“民族”到“少数民族文学”
第一节 “民族”诸概念
1.1.1 nation
1.1.2 民族
1.1.3 中华民族
1.1.4 少数民族
第二节 “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性
第一节 文化翻译的兴起
2.1.1 文化研究的“翻泽转向”
2.1.2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第二节 文化翻译方法
第三节 文化翻译的理论来源
2.3.1 “异化”与“归化”
2.3.2 “多元系统论”
2.3.3 阐释学
第四节 “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性
第三章 民族“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Literature概念史
第二节 中国“文学”接受史
第三节 以“小说”为例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发生
3.4.1 少数民族“小写的”文学
3.4.2 “少数民族文学”缘起
3.4.3 作为学术制度的“少数民族文学”
第四章 民族“文字”的翻译
第一节 “非母语写作”与“双语写作”
4.1.1 何谓“双语写作”
4.1.2 “双语写作”的普遍性
4.1.3 “双语写作”之原因
4.1.4 对照中的“双语写作”与“非母语写作”
第二节 “非母语写作”与“流散写作”
4.2.1 “流散”现象
4.2.2 “流散写作”的产生
4.2.3 “流散写作”的心理结构
4.2.4 “流散写作”与“非母语写作”异同
第三节 “非母语写作”的归属
4.3.1 “民族写”和“写民族”的文学
4.3.2 双重坐标系中的“非母语写作”
4.3.3 “非母语写作”的独特形态
第四节 理解“非母语写作”的两重障碍
4.4.1 “非母语写作”是原文还是译文
4.4.2 “非母语写作”是译出还是译入
第五节 “非母语写作”翻译性的辩证影响
第五章 民族“文化”的翻译
第一节 关于“民俗”的概念史
5.1.1 “民俗”之“民”
5.1.2 “民俗”之“俗”
5.1.3 现代性语境中的“民俗”
第二节 民俗与民族文学
第三节 文学化的民俗和民俗化的文学
第四节 通过民俗研究文学
第五节 文学研究中的民俗学方法
5.5.1 民间故事研究诸学派
5.5.2 口头程式诗学和活态文本
5.5.3 民族志方法
第六节 “伪俗”与民族文学研究
5.6.1 何谓“伪俗”
5.6.2 “伪俗”的起源
5.6.3 “伪俗”的相关概念
5.6.4 “伪俗”对民族文学研究的启示
5.6.5 客观看待文学中的“伪俗”
后记 作为“方法”的少数民族文学
附录 民族文学虚构作品中的二重时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历史观与历史文化散文的价值[J]. 刘俐俐. 当代作家评论. 2010(02)
[2]文学人类学写作的性质与作为——阿库乌雾人类学散文集《神巫的祝咒》述论[J]. 刘俐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2)
[3]“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4]“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J]. 刘俐俐.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05)
[5]汉字国家与天下[J]. 梁文道. 国学. 2009(06)
[6]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J]. 杨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7]汉语写作如何造就了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以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作品为例[J]. 刘俐俐. 学术研究. 2009(04)
[8]从文学到人类学——关于民族志和写文化的答问[J]. 徐新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9]蒂尼亚诺夫的动态语言结构文学观——《文学事实》评述[J]. 张冰. 国外文学. 2008(03)
[10]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J]. 刘俐俐. 文学评论. 2008(04)
本文编号:3659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65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