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沆《看羊录》汉诗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9 19:14
姜沆是朝鲜朝中期的一位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在壬辰倭乱的第二阶段被俘往日本,滞留日本期间留下的纪行实录《看羊录》中含有31首记录行迹和明示心志的汉诗,通过对这组汉诗的研究,可以窥探到16世纪异域儒学者以何种姿态面对人生困境,从而彰显出儒家思想在古代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影响力。对于姜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韩国和日本,中国尚未有关于他的研究论文或专著问世。韩日本学者的研究侧重在对姜沆被俘日本期间儒学传授活动的考察,以及从纪实的角度讨论壬辰倭乱实记文学体裁。为数不错的研究其汉诗的论文,也只是侧重其生还以后的阶段。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的先入性和角度的新颖性,以《看羊录》中的汉诗为中心,系统地论述姜沆被俘日本期间的状况。通过姜沆31首在被俘期间所作的汉诗,我们可以窥见到一个动荡不安、生灵涂炭的外部世界以及一个诗人夹杂着悲痛、失落、无奈而又坚定的内心世界。从《看羊录》汉诗的诗歌内容来看,无论是抒发爱国情怀、表达怀乡痛苦,还是明示对日情绪都是在“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的礼制意识作用下所作出的表达。爱国情怀的抒发凸显在自我勉励和赞赏殉国志士内外两个方面。怀乡痛苦的表达体现在从目睹亲人罹难到囚居他乡,欲...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看羊录》汉诗的创作概况
2.1 《看羊录》汉诗的创作背景
2.1.1 政治背景
2.1.2 思想背景
2.1.3 文学背景
2.2 《看羊录》作者及汉诗概况
2.2.1 姜沆生平介绍
2.2.2 《看羊录》汉诗概况
2.3 《看羊录》的创作过程
第三章 《看羊录》汉诗的思想主题
3.1 抒发爱国情怀
3.1.1 自勉守节
3.1.2 凭吊志士
3.2 表达怀乡痛苦
3.2.1 痛心离别
3.2.2 思念故土
3.3 明示对日情绪
3.3.1 宣泄仇恨
3.3.2 唱酬友好
第四章 《看羊录》汉诗的艺术特色
4.1 刚柔并济的风格
4.1.1 “阳刚”风格的形成
4.1.2 “阴柔”风格的形成
4.2 同中有异的意象
4.2.1 “月”意象
4.2.2 “海”意象
4.3 丰富多彩的典故
第五章 《看羊录》汉诗的独特价值
5.1 《看羊录》的特殊地位
5.2 《看羊录》汉诗的表达视角
5.3 《看羊录》汉诗的形象观照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間的比賽:朝鮮赴日通信使文獻的意義[J]. 葛兆光. 中华文史论丛. 2014(02)
[2]论唐诗中的海洋意象[J]. 尚光一.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
[3]寻找儒学者姜沆的足迹[J]. 村上恒夫,栾兆玉. 东疆学刊. 2007(02)
[4]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J]. 袁行霈. 文学遗产. 1983(04)
硕士论文
[1]壬辰倭乱时期俘虏体验文学研究[D]. 王亚楠.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D]. 宋巧芸.青岛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73129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看羊录》汉诗的创作概况
2.1 《看羊录》汉诗的创作背景
2.1.1 政治背景
2.1.2 思想背景
2.1.3 文学背景
2.2 《看羊录》作者及汉诗概况
2.2.1 姜沆生平介绍
2.2.2 《看羊录》汉诗概况
2.3 《看羊录》的创作过程
第三章 《看羊录》汉诗的思想主题
3.1 抒发爱国情怀
3.1.1 自勉守节
3.1.2 凭吊志士
3.2 表达怀乡痛苦
3.2.1 痛心离别
3.2.2 思念故土
3.3 明示对日情绪
3.3.1 宣泄仇恨
3.3.2 唱酬友好
第四章 《看羊录》汉诗的艺术特色
4.1 刚柔并济的风格
4.1.1 “阳刚”风格的形成
4.1.2 “阴柔”风格的形成
4.2 同中有异的意象
4.2.1 “月”意象
4.2.2 “海”意象
4.3 丰富多彩的典故
第五章 《看羊录》汉诗的独特价值
5.1 《看羊录》的特殊地位
5.2 《看羊录》汉诗的表达视角
5.3 《看羊录》汉诗的形象观照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間的比賽:朝鮮赴日通信使文獻的意義[J]. 葛兆光. 中华文史论丛. 2014(02)
[2]论唐诗中的海洋意象[J]. 尚光一.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
[3]寻找儒学者姜沆的足迹[J]. 村上恒夫,栾兆玉. 东疆学刊. 2007(02)
[4]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J]. 袁行霈. 文学遗产. 1983(04)
硕士论文
[1]壬辰倭乱时期俘虏体验文学研究[D]. 王亚楠.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D]. 宋巧芸.青岛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73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673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