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恶之花:《荒原》中城市生活的转换力量

发布时间:2017-06-15 16:02

  本文关键词:恶之花:《荒原》中城市生活的转换力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荒原》对现代诗歌之所以产生重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战后欧洲现代社会的文化和现代人的价值观,也在于它折射出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的城市诗学。《荒原》无疑是一首关于伦敦城和欧洲城市的一首诗。自从作品发表以来,大多数的研究者们将目光聚焦于艾略特在《荒原》中刻画的伦敦城的黑暗面上,普遍认为诗歌描绘了一幅萧条颓废、支离破碎以及现代人精神和肉体上萎靡不振、碌碌无为的画面。在这首诗歌的文学研究领域,研究者们大多把焦点放在都市生活之丑上而忽视了都市日常生活的潜在转换力量。受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启发,本文将从游荡者、出位之思和艺格符换的视角去探讨《荒原》如何揭示了都市日常生活的艺术潜能,在城市文明的“恶”中找寻美。艾略特探寻“恶之花”的诗学理念让《荒原》充满了多元的艺术元素,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笔者在前言里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荒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指出本文从以上三个视角来阐释《荒原》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探讨了艾略特进行城市书写的创作源泉。一方面艾略特的城市生活经历给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同时给他的跨艺术诗学理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波德莱尔的城市诗学观念和实践也影响了艾略特城市诗歌的创作。接下来的三章对诗歌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探讨艾略特如何通过游荡者、出位之思和艺格符换来实现其现代主义城市诗学的审美转换。第二章分析了《荒原》中同时作为局外人又是当局者的游荡者形象。作为局外人,都市景观和都市生活在游荡者的观察中客观地呈现出来,作为局内人,游荡者在城市中追求着主体性并建构自己的想象之城;第三章分析了艾略特如何运用出位之思的创作手法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第四章分析了艾略特是如何运用艺格符换的创作手法把已有的歌剧、音乐和绘画文本转换成诗歌文本。第五章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梳理游荡者、艺格符换和出位之思这三者之间在《荒原》中的内在关系并进一步揭示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转换力量 都市日常生活 游荡者 出位之思 艺格符换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2
【目录】:
  • ABSTRACT6-8
  • 摘要8-12
  • INTRODUCTION12-18
  • CHAPTER ONE FOUNDATION OF T.S.ELIOT'S URBAN WRITING18-25
  • 1.1 Influence of Urban Experiences19-22
  • 1.2 Influence of Charles Baudelaire22-25
  • CHAPTER TWO THE FIANEUR:TAKING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CITY25-38
  • 2.1 Theory of the Flaneur25-28
  • 2.2 Flaneur as an Outsider of the Urban Life28-34
  • 2.2.1 Observation of the Urban Landscape28-31
  • 2.2.2 Observation of the Urban Life31-34
  • 2.3 Flaneur as an Insider of the Urban Life34-38
  • 2.3.1 Pursuit of Subjectivity34-36
  • 2.3.2 Construction of an Imaginary City36-38
  • CHAPTER THREE ANDERS-STREBEN:READING THE CITY THROUGH SENSORY EXPERIENCES38-46
  • 3.1 Theory of Anders-streben38-40
  • 3.2 The Effect of Cinematic Montage through the Wandering of the Flaneur40-41
  • 3.3 The Effect of Musicality of the Urban Life through Poetic Language41-44
  • 3.4 Visual Effects of the Urban Life through Visual Images and Color Words44-46
  • CHAPTER FOUR EKPHRASIS:MIRRORING THE CITY THROUGH THE WORKS OF ART46-57
  • 4.1 Theory of Ekphrasis46-48
  • 4.2 Wagnerian Opera as a Sharp Contrast to Modern Love48-49
  • 4.3 Ragtime music Echoing the Sound and Fury of Modem City49-52
  • 4.4 Paintings Manifesting the Complexity of Modern Life52-57
  • CONCLUSION57-60
  • WORKS CITED60-63
  • 中文参考文献63-64
  • ACKNOWLEDGEMENTS64-65
  • PUBLICATIONS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琦;刘宁;;时间与空间的矛盾和统一——解读艾略特的《荒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2 杨彦清;;“有韵味的牢骚”——艾略特《荒原》新解[J];新西部;2010年12期

3 刘家民;贾淑静;;《荒原》中的城市“文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陈淑仪;苑辉;;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艾略特创作《荒原》之根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李贺;;《荒原》迷宫探究三重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11期

6 西评;超越西部的一种尝试——读朱玉葆《荒原》[J];小说评论;1992年03期

7 徐齐平;;《荒原》的写作和修改始末[J];文化译丛;1993年01期

8 林季红;艾略特《荒原》诗中的复活意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卢敏,朱伊革;《荒原》:感情的逃避与寄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10 李怡;陈晓兰;;《荒原》:人类世界的拯救[J];文教资料;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国忠;赵萝蕤与《荒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赵国忠;赵萝蕤与《荒原》[N];中国妇女报;2001年

3 林克欢;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N];文艺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懿;《荒原》中女性形象再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周芩;恶之花:《荒原》中城市生活的转换力量[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马春兰;评《荒原》一诗中的对比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悦;论《荒原》的多重声音[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5 卢云;从《荒原》看艾略特文学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金红;论泰瑞西斯在《荒原》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文贵;《荒原》:互文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钟颖;《荒原》中的传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李云;《荒原》的生态解读[D];华侨大学;2011年

10 周姝;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荒原》[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恶之花:《荒原》中城市生活的转换力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2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52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0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