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的原型解读
本文关键词:《追风筝的人》的原型解读
【摘要】:小说《追风筝的人》是当代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德勒·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自2003年出版面世以来,便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好评。小说通过描写一个阿富汗男孩的成长故事,引发了读者对于友情、亲情、赎罪、善恶以及战争与和平等众多主题的思考。由于出版时间较短,对于小说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外评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成长主题、离散者的文化认同、以及小说中重要意象的象征意义上,尚鲜有人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对小说加以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利用原型批评理论中荣格、弗莱等人的思想对《追风筝的人》做一个系统的解读,主要将从小说的主要人物、小说结构以及小说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其原型。主人公阿米尔实为一个成长式的英雄,哈桑则是一个替罪羊的形象。此外还有智慧老人拉辛汉,阿尼玛索拉雅,他们在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追索小说中这些人物的原型,可以解读人物行为,理解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以及哈桑的悲剧人生。小说的结构是一个典型的U型结构,即弗莱所说的圣经结构,呈现出天堂——犯罪——受难——救赎——重生的发展顺序。在大U型中又包含着不同情节的U型发展,有的呈正U字结构,而有的呈现倒U字结构。小说通篇主要描述阿米尔的成长。最初他在和平富庶的阿富汗过着天堂般的生活,由于爱的缺失导致他内心失衡,对哈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而后战争爆发,他背负着罪过远走他乡,即使长大成人之后,内心依然受着良心的谴责。多年以后,拉辛汉的一通电话则让阿米尔“重回好人之路”。阿米尔回到阿富汗,揭开了一系列被隐藏的真相,拯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小说末尾,风筝重新飞翔在天空,象征着阿米尔内心终于得到了解脱,获得了重生。除此之外,小说其他人物的经历也符合U型结构的发展,例如阿米尔的父亲。与此相反的倒U型结构则是撒旦的化身阿瑟夫所代表的暴政阶级的没落,他们经历了短暂的幻影般的辉煌,而后走向衰败。小说的主题来源于对经典的圣经母题的创新性解读,即对于人性的追求,对于一切美好情感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对于罪过,胡塞尼提倡包容性的宽恕,一个有罪过的人可以通过赎罪重新做回好人。阿米尔与其父亲的经历恰好反映了这一点。对于善与恶,胡塞尼的善恶观即人类的共同认知,善良终究会战胜邪恶。小说U字型结构和倒U字型结构的对比,实则是对这种信念的肯定。原型批评理论侧重于找寻表象之下能够引发人类共鸣的内在原因,是研究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即是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对小说《追风筝的人》的人物形象、小说结构以及小说主题所做的研究。研究发现,小说无论是其人物形象,故事结构还是所呈现的主题,都是有其原型特征。原型批评理论旨在探究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能够更好地解读小说的内涵。小说作者通过成长式英雄、替罪羊、智慧老人以及U型结构等读者所熟知的经典原型来呈现一个发生在陌生国度的故事,旨在获得读者的理解,引发读者共鸣。2001年911事件之后,西方世界视阿富汗为代表的中东国家为恐怖主义的大本营。胡塞尼通过赋予故事原型,将一个饱受战争之苦、人民流离失所的阿富汗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意识到对一切美好情感的追索,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景,不分阶级与文化。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卡德勒·胡塞尼 原型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Introduction10-16
- 01 Khaled Hosseini and The Kite Runner10-11
- 02 Literature Review11-16
- Chapter One Archetypal Characters16-28
- 1.1 Amir as An Initiation Hero of Shadow16-21
- 1.1.1 Amir as an Initiation Hero17
- 1.1.2 Amir as a Man of Shadow17-21
- 1.2 Hassan as a Scapegoat21-26
- 1.2.1 A Scapegoat of the Guilty Society22-24
- 1.2.2 A Scapegoat of Amir24-25
- 1.2.3 A Scapegoat Decreed by Fate25-26
- 1.3 Summary26-28
- Chapter Two Archetypal Setting and Archetypal Narrative Structure28-35
- 2.1 The Archetypal Setting28-29
- 2.2 The Archetypal Narrative Structure29-34
- 2.2.1 The U-shaped Plot in Amir’s Individuation30-33
- 2.2.2 The U-shaped Plot Experienced by Baba33-34
- 2.3 Summary34-35
- Chapter Three Archetypal Motifs35-41
- 3.1 Sin and Redemption35-38
- 3.2 Good and Evil38-39
- 3.3 Summary39-41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41-43
- Works Cited43-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45-46
- Acknowledgements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盈;;《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简评[J];东方论坛;2013年03期
2 蔡甜;赵静;;从原型理论看“铁”范畴[J];青年文学家;2010年21期
3 章宜华;论充分必要条件与原型理论释义功能[J];辞书研究;2001年04期
4 史厚敏;;原型理论的认知机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牛海燕;;浅谈原型理论——从“中国的莎士比亚”谈下去[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2期
6 宋欣雄;李楚梅;;原型理论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鲁旭蓉;;典型与原型理论:向人类深层心理掘进[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吕腮菊;;心理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原型理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刘洋;;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J];理论观察;2008年06期
10 李娟;;浅谈原型理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丁;;试探原型理论在连词认知研究中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章宜华;黄建华;;充分必要条件与原型理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云燕;;关于原型与形态共鸣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凤娟;;从原型理论看及物性物质过程的非标记现在时态——对Halliday点的质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杨万兵;赵燕;;PSC评分体系的原型理论阐释[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唐树华;;原型与意义推断-动词break之原型与意义推断实证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穆幸梅;;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英语词汇教学[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云;原型视角下中学英语多义词的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筱恬;认知视角下“热”与“Hot”的语义对比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李姗;原型理论视角下莎剧中的明喻及其汉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彭艳;基于原型理论的词汇教学对初中生英语多义词学习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5年
5 刘丹;俄汉谚语中“人”与“神”的形象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文君;《简爱》之圣经原型理论解读[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7 王庆龙;认知视角下英汉条件句—IF/“如果”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李婷婷;从荣格原型理论角度解读《世上另一个我》中主人公林赛的自我实现之路[D];郑州大学;2016年
9 乔丹秋;《追风筝的人》的原型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0 秦亚男;原型理论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633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63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