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村上春树的小说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语境下村上春树的小说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村上春树 小说观 物语 “综合小说” “新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摘要】:自1979年初登文坛以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1949—)陆续创作了包括13部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在内的多种文学作品。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小说艺术,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引发热销现象,也接连获得了一系列国内外文学奖项,甚至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的背后,是其独特的小说观。由于村上春树受到日本后现代社会状况的影响,作品中也存在后现代因素,因此本文试图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对其小说观进行概括。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三章。引言介绍了村上春树创作及接受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入论题。笔者发现,国内外关于村上春树的研究中,对小说艺术的研究虽多,却都没有从小说观的层次进行观照。本文拟运用小说诗学研究方法、叙事学研究方法、文本细读批评、后现代批评等方法,探讨村上春树对小说的本质、功能、内容、形式等的理解,以此深化对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独特性的认识,并发掘村上春树小说观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理论价值。第一章探讨村上春树小说观的核心。村上春树认为,小说即是物语(故事)。这是他对小说本质的认识,是其小说观的核心。这一观念虽然看似普通,但在20世纪以来小说普遍重视讲故事的方式而轻视故事本身的背景下,显得十分独特。该小说观显示了村上春树对于日本物语传统以及19世纪着重故事讲述的小说传统的复归。此外,村上春树强调小说故事的开放性和自发性,因为只有开放的故事才能够打破精神牢笼、对作者及读者产生疗愈效果;而只有自发性的物语,才能介入到作者及读者心理的深层,产生一种普遍的关联性。第二章探讨村上春树的“综合小说”观。村上春树的这一论点着眼于提升小说故事的魅力和表现力,是在“小说即是物语(故事)”的观念上发展而来的。村上春树小说的综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小说内容的综合,村上春树综合了各种题材内容,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和深层社会意识;2、小说创作手法的综合,包括叙事技巧的综合,以及以互文手法所达到的多文本综合的效果;3、小说艺术流派的综合,村上春树广泛借鉴了来自大众文学以及纯文学各个流派关于如何讲故事的经验。第三章通过分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现实与非现实内容的关系,探讨村上春树所追求的独特小说形态——“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在故事中引入了大量非现实因素,藉此反映当代现实世界的虚拟性。“新现实主义”既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和属于现代派的超现实主义,也区别属于后现代派的魔幻现实主义。追究“新现实主义”产生的原因,则与21世纪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的演进,以及村上春树本人对故事性的强调密不可分。结语部分通过村上春树前后期小说观的比较,展示了村上春树小说观形成、发展、走向成熟的历程,加深了对村上春树小说艺术追求的理解。此外,探讨了村上春树的小说观在后现代理论语境中的价值。
【关键词】:村上春树 小说观 物语 “综合小说” “新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13.07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引言12-23
- 一、问题的提出12-14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4-21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4-17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7-21
-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21-23
- (一) 选题意义22
- (二) 研究方法22-23
- 第一章 村上春树的“小说即物语”观23-38
- 第一节 小说即物语23-29
- 一、物语传统的复归23-25
- 二、从“文体至上”到“故事至上”25-27
- 三、从单一的故事到复合的故事27-29
- 第二节 物语的开放性及其疗愈功能29-33
- 一、“开放性”物语29-31
- 二、物语的疗愈功能31-33
- 第三节 物语的自发性33-37
- 一、物语的自发性与自动书写33-35
- 二、自发性之效果35-37
- 小结37-38
- 第二章 村上春树的“综合小说”观38-53
- 第一节 小说内容的综合39-44
- 一、“世象”的综合39-41
- 二、“世界观”的综合41-44
- 第二节 小说创作手法的综合44-48
- 一、叙事技巧的综合44-45
- 二、多文本的综合45-48
- 第三节 小说艺术流派的综合48-52
- 一、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综合48-50
- 二、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综合50-52
- 小结52-53
- 第三章 村上春树的“新现实主义”观53-71
- 第一节 村上春树“新现实主义”观在小说中的呈现54-60
- 一、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非现实性54-56
- 二、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现实性56-57
- 三、非现实性与现实性的融合57-60
- 第二节 村上春树“新现实主义”观的主要特征60-65
- 一、“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60-61
- 二、“新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61-63
- 三、“新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63-65
- 第三节 村上春树“新现实主义”观的背景65-69
- 一、后9·11时代65-67
- 二、文学思潮的演变67-68
- 三、村上春树对故事性的重视68-69
- 小结69-71
- 结语71-76
- 一、村上春树前后期小说观之比较71-73
- 二、村上春树小说观的理论价值73-76
- 参考文献76-84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84-85
- 后记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少华;;中国人眼里的村上春树[J];对外大传播;2001年11期
2 吴世娟;虚构的真实和真实的虚构——浅论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艺术境界[J];美与时代;2005年06期
3 朱志玲;村上春树的救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4 朱颖;试论翻译对村上春树创作的影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5 张卉;;浅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孤独”[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杨漾;;听,寂寞在唱着飞翔的歌——爱上村上春树与他的书[J];出版广角;2007年02期
7 朱道卫;;中国大陆村上春树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武文英;;村上春树《舞!舞!舞!》的对话艺术[J];文学教育(上);2008年07期
9 耿海霞;;近十年来中国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述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曾晓霞;;浅谈村上春树的世界性[J];民营科技;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张昊;;我国的村上春树研究现状述评[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 四川外语学院日本学研究所所长 杨伟;用身体来阅读村上春树[N];中国国门时报;2009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问答:挖掘地下二层的故事[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刘巽达;从村上春树没获诺奖说起[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严葭琪;村上春树能否破除“魔咒”?[N];华夏时报;2013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亲译芒罗作品[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汤祯兆;村上春树的“残务整理”之作[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7 早报记者 罗昕;村上春树:我的想象力是一头动物[N];东方早报;2014年
8 记者 姜潇 王贤;被称“最悲壮”,村上春树6次落选[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9 谢狸/编译;村上春树,想像世界的探险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梁晨;在雨花“碰”上村上春树[N];深圳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果;村上春树青春小说中的心灵困境问题及疗愈色彩[D];暨南大学;2012年
3 纪瞳瞳;从《1Q84》看村上春树的“身体”化写作[D];山东大学;2012年
4 郭伟;论村上春树的《1Q84》[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5 崔美艳;莫言《蛙》与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6 郭亚坤;他者“镜像”中的自我探寻[D];宁夏大学;2015年
7 王莹;村上春树小说指标比喻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郑玲;村上春树历史记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马丽;论村上春树短篇的小说创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林李;村上春树《国境之南太阳之西》论[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34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63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