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考释中的非史料学“考释”——黄平《“新时期文学”起源考释》读后
本文关键词:史料考释中的非史料学“考释”——黄平《“新时期文学”起源考释》读后
更多相关文章: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艺 史料考释 史料学 学风
【摘要】:1995年,笔者曾著文考定"新时期文学"一词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反映着"新时期"文学风范的文学概念,"最早"见于1979年中国作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刘白羽的《开幕词》。黄平先生认为此说因考证上有"疏漏"而"不攻自破"。但因黄先生没有按照史料学的基本要求来进行这方面的"考释",所以笔者认为,黄的批评非但不能成立,反而说明了用非史料学方法 "考释"史料的危害性。文章一一指出了这种非史料学方法的具体表现。笔者认为当代文学研究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性,祛除浮躁学风;应该加强这个学科的史料建设,普及史料学知识,反对用非学术方法解决学术问题。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艺 史料考释 史料学 学风
【分类号】:I206.7-5
【正文快照】: 黄平先生发表在《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上的《“新时期文学”起源考释》一文,为了说明他对新时期文学“起源”的独到见解,引用了多篇相关文章,加以梳理、评骘。本人写于1995年5月20日《作家报》上的《“新时期文学”话语溯源》一文也有幸受到关注,并在被作者拿来与另外几篇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守谦;日本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东瀛行追忆[J];当代文坛;199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守谦;;史料考释中的非史料学“考释”——黄平《“新时期文学”起源考释》读后[J];文学评论;2016年06期
2 黄平;;“新时期文学”起源考释[J];文学评论;201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铁仙;新时期文学中的“自我”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叶纪彬,邵昕;新时期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析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1期
3 李建英;一部优秀的“断代史”教材——评《新时期文学》[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杨惠敏;后新时期文学及其基本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项目组;温存超;;努力打造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6 ;陕西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研讨会[J];当代文坛;2008年01期
7 李林荣;;作为遗产和资源的“新时期文学”[J];东岳论丛;2008年06期
8 张凤举;刘朋朋;;“陕西新时期文学3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小说评论;2008年01期
9 李琨;;构建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促进地方性高校文化建设——“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断想[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10 范国英;;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历史性反思——以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为视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万生;;80年代: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程光炜;;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3 张学军;;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变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4 王春荣;;英雄乐章的文化审美变奏——新时期文学“英雄主题”及其多种表述[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世德;;与刘晓波对话——如何估价和展望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周晓风;;新时期文学的未完成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7 刘勇;;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结与超越[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谷鹏飞;;“后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现代性价值[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张守仁;张弘;;《十月》:为新时期文学局面破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万生;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N];文艺报;2007年
2 ;“时代·文学·人民”征文揭晓[N];文艺报;2008年
3 雷达;新时期文学每一重要时刻能听到他的声音[N];各界导报;2009年
4 李运抟;新时期文学与时代嬗变的两种关系[N];光明日报;2006年
5 记者 张红艳;《菏泽新时期文学大系》丛书(第一辑)出版发行[N];菏泽日报;2009年
6 傅祖栋;加强新时期文学思潮的研究[N];文艺报;2014年
7 ;“五四”与新时期文学的一点比较[N];文汇报;2000年
8 蔡梅娟 山东理工大学中文系;和谐生存:新时期文学的人本母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谢冕;凝重而深邃的思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10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志忠;论新时期文学的可成长性[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智明;蒙古族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牛的描写[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段晓琳;“向内转”与新时期文学建构[D];青岛大学;2015年
3 张毅;新时期文学作品中戏子形象的身份意识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吴淑贞;论新时期文学中“共产党员形象”塑造及其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丽;庄禅精神与新时期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淑青;新时期文学中人性观念的复苏与拓展[D];山东大学;2005年
7 邹华瑾;新时期文学世俗化思潮的语境与意义维度[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朱觅;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9 冯雪梅;新时期文学中的干校书写[D];郑州大学;2011年
10 杨立;出版策划与新时期文学生产[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66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66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