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型批评角度分析《永别了,武器》
发布时间:2017-08-14 09:40
本文关键词:从原型批评角度分析《永别了,武器》
更多相关文章: 厄内斯特·海明威 《永别了 武器》 原型 追寻
【摘要】: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是美国小说中描写一战的最好作品,同时也是一部爱情小说,甚至被认为是海明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小说如实地再现了一战中意大利战场的情景,记录了战争英雄主义的幻灭,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精神支柱的崩坍。它以爱情和战争为双重线索,叙述了20世纪初期的青年人在荒原般的世界寻找人生信仰的悲剧。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的悲剧主题。小说主人公尽管生活在一个精神荒原的时代里,但是努力追寻人生信仰,企图在现代社会重建伊甸园,可这种努力终究失败。该小说的悲剧性集中体现在悲剧环境的设置,人物性格的缺陷中,最后在人物惨遭失败的追寻中得以深化。海明威通过《圣经》中两大经典意象雨和尘土构建起小说悲剧氛围。从创世纪开始,雨和尘土便成了死亡和诅咒的象征,两大意象从小说的开篇就一直重复出现且伴随着杀戮、流血和死亡。它们营造的悲剧氛围让读者不得不相信小说的悲剧结局无法避免。人物的悲剧不仅与时代相关,也与人物性格中的缺陷相关。凯瑟琳和亨利的人物原型分别是夏娃和该隐,他们是引诱与罪的代表。主人公也因同样的缺陷不可能得到救赎,重建伊甸园。两人对伊甸园的追寻是迷惘的一代寻找信仰的缩影,但女主人公的死亡表明个人的爱情以及逃避主义只能提供短暂的安慰,乐园不可能在社会之外建立。主人公的悲剧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一方面社会积弊深重,另一方面他们的人格中又有致命的弱点导致他们的追寻不可能成功。最后,他们寻求的出路从根本上讲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人企图在社会之外重新建立伊甸园终究逃避不了悲剧结局,因为一切问题产生于社会也必然在社会之中解决。海明威通过这部作品要传达的是对人在面对残酷人生时的勇气的赞赏,同时又是对在社会之外重建伊甸园希望的否定。
【关键词】:厄内斯特·海明威 《永别了 武器》 原型 追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9
- Introduction9-23
- Chapter One The Demonic World of Death23-39
- 1.1 The Image of Dust23-30
- 1.2 The Image of Rain30-39
- Chapter Two Sinful Characters39-53
- 2.1 Catherine: A Modern Eve39-46
- 2.2 Henry: A Modern Cain46-53
- Chapter Three Failed Quests53-81
- 3.1 Catherine’s Quest for Oneness54-61
- 3.2 Henry’s Quest for Certitude61-73
- 3.3 Paradise Lost73-81
- Conclusion81-86
- Bibliography86-92
- Acknowledgements92-94
本文编号:672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67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