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评价理论视角下《红字》的态度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1:04

  本文关键词:评价理论视角下《红字》的态度意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评价理论 《红字》 态度意义


【摘要】: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评价理论是对人际意义研究的新发展,开创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层面构建评价意义潜势的新时代。评价理论是一整套运用语言表达态度的资源,包含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该理论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媒体语篇、学术语篇、演讲语篇、广告语篇、法律语篇等各种类型体裁的语篇分析。然而,大多数学者对评价理论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显性评价性词汇,语篇中其他隐性标记触发的评价意义经常被忽略。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仅仅依靠词汇手段识别和解读评价意义远远不足。本文尝试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挖掘文本的态度意义,旨在为分析语篇的评价意义建立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以霍桑的经典著作《红字》为研究语料,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红字》中海斯特女性意识的三次飞跃中的态度资源进行收集和分析,旨在探索小说中态度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实现方式,进而总结出该小说所表达的主要态度意义,以及态度资源在小说构建人际意义中的功能和作用。传统研究表明,评价资源大多体现在显性的词汇层面。但是,通过对小说《红字》的态度意义研究发现,词汇层面上的评价系统可以拓展到语法层面及语篇层面。在词汇层面,态度意义主要通过标记性的评价词汇和词汇隐喻来实现,评价词汇主要由带有评价意义的形容词、副词、动词和名词组成。在句法层面,态度意义可以通过标记性主位、虚拟语气、强调句、否定句式、比较结构、认知动词的-ing形式等特定句式来实现。在语篇层面,作者的叙事视角、社会文化背景都可以体现作者的态度意义。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在理论上,与传统研究相比,一方面,本文在探讨显性词汇评价资源的同时,重在发掘隐性评价资源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另一方面,本文尝试运用评价理论将单一的词汇层面上的评价系统拓展到句法层面及语篇层面,进一步推动了评价理论的发展,验证了评价理论的实用性和阐释力。在实践上,本文从评价理论的角度阐释了海斯特女性意识的三次飞跃,为《红字》的研究和解读提供了一个更加客观的理论依据,论证了评价理论服务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评价理论 《红字》 态度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Introduction8-11
  • 1.1 Research Background8-9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9-10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0-11
  • 2 Literature Review11-16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Appraisal Theory11-13
  • 2.1.1 Overseas Research on Appraisal Theory11-12
  • 2.1.2 Domestic Research on Appraisal Theory12-13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Scarlet Letter13-15
  • 2.3 Summary15-16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16-26
  • 3.1 An Overview of Appraisal Theory16-17
  • 3.2 Explicit Appraisal and Implicit Appraisal17-20
  • 3.3 Attitude System20-25
  • 3.3.1 Affect21
  • 3.3.2 Judgment21-22
  • 3.3.3 Appreciation22-23
  • 3.3.4 Inscribed Attitude and Invoked Attitude23-25
  • 3.4 Summary25-26
  • 4 Methodology26-29
  • 4.1 Research Questions26
  • 4.2 Data Collection26-27
  • 4.3 Research Method27
  • 4.4 Research Procedures27-28
  • 4.5 Summary28-29
  • 5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Attitude Resources29-54
  • 5.1 Attitude Resources at the Lexical Level29-43
  • 5.1.1 The Distribution and Realization of Affect Resources31-36
  • 5.1.2 The Distribution and Realization of Judgment Resources36-40
  • 5.1.3 The Distribution and Realization of Appreciation Resources40-42
  • 5.1.4 Realization of Attitude Resources in Terms of Lexical Metaphor42-43
  • 5.2 Attitude Resources at the Syntactic Level43-49
  • 5.2.1 In the Aspect of Marked Theme44-46
  • 5.2.2 In the Aspect of Subjunctive Mood46-47
  • 5.2.3 In the Aspect of Emphatic Sentence47-49
  • 5.3 Attitude Resources at the Textual Level49-53
  • 5.3.1 From the Narrative Point-of-view49-51
  • 5.3.2 From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51-53
  • 5.4 Summary53-54
  • Conclusion54-57
  • Bibliography57-61
  • Publications during M. A. Study61-62
  • Acknowledgements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索宇环;再论《红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李世强;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李艳梅;红字A更红了——试论小说《红字》女主人公的人格力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卫荣;《红字》中的宿命论[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夏弦;《红字》的神秘色彩[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辛珏如,何海伦;救赎还是幻灭——试比较《红字》和《安娜·卡列尼娜》[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李志岭;《红字》的图式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袁琼;也谈翻译中的"信、达、雅"——评《红字》的两种译本[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苑望;《红字》思想内容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蒙雪琴;论《红字》的矛盾艺术手法[J];青年探索;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阙诗涛;;《红字》前言创作的真实目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吴萍;;典雅流畅 神形兼俱——评析译林版《红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黄伟珍;;《红字》——人性与社会性之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福明;;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红字》[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戴本刚;《红字》:一个遥远而忧伤的乡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不食人间烟火的传奇[N];文学报;2003年

3 祝朝伟;居然有这样翻译的“红字”[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洁;目的论视角下《红字》翻译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叶逸潇;《红字》的污名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程驰;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红字》中两性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赵静茹;花园和森林—《红字》中荒野意象的生态解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6年

5 徐云;评价理论视角下《红字》的态度意义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6 冯莉;《红字》人物的文化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肖海霞;《红字》中前景化语言特征的文体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杨美玲;关联理论视角下《红字》中“A”的解读[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9 李燕;《红字》小说版与电影版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10 龚超;无尽的《红字》[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6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686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