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巨变的临界期——“人文精神”讨论与张承志
本文关键词:在时代巨变的临界期——“人文精神”讨论与张承志
更多相关文章: 张承志 人文精神 时代巨变 临界期 抗战文学 哲合忍耶 启蒙主义 心灵史 河殇 旧殖民主义
【摘要】:始于1993年的"人文精神"讨论是一次处于时代巨变临界期的思想事件,张承志在这场讨论中被树立为信仰的旗帜,但颇有意味的是,作家本人并未撰文参与或表示迎合。以这种微妙的关系为切入点,本文拟重新梳理"人文精神"讨论的思想架构、反思其内在不足,经由回顾张承志在同一时期的散文创作,辨析双方的差异,并将思考的线索进一步延伸至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理想主义形态,探寻二者在更深层面上的和而不同,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连缀起当代知识界在90年代前期的思想图谱。
【作者单位】: 上海戏剧学院;
【关键词】: 张承志;人文精神;时代巨变;临界期;抗战文学;哲合忍耶;启蒙主义;心灵史;河殇;旧殖民主义;
【基金】:“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资助项目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为历史转折点,中国在全球冷战体系终结之际迎来了第二次改革开放。在深化改革的巨大推动下,转轨、转制以及整个社会的转型既分解了此前尖锐的矛盾,也拉开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变迁的序幕,由市场经济主导的多元化开放促使商业主义浪潮迅猛地席卷社会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艺珊,潘淑英;草原,永不枯竭的怀念与回忆──关于张承志散文解读之一[J];昌潍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熊华勇,石华鹏;试论张承志民族意识的形成及流变[J];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 何永明;;与张承志的一面[J];党的建设;2000年09期
4 朱海兵;浅谈张承志小说的艺术特点[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5 李胜清,张邦卫;论张承志创作中人文理念的客体缺席[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陈非;永久的憧憬与向往——张承志小说中的大地与人[J];当代文坛;2002年01期
7 苏菲亚;张承志新疆题材作品导读[J];回族研究;2002年03期
8 陈思和;从回民文化到对张承志的研究——读《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J];回族研究;2002年03期
9 程秋莹;;永远的“绿风土”——论张承志散文的“草原情结”[J];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汤梅;;张承志小说的神话品质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非;;永久的憧憬与向往——张承志小说中的大地与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草;;张承志视野中的鲁迅形象[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陈伯君;苏丁;;黎明的躁动与黄昏的宁静——从张承志、阿城的生命悲剧意识看中西文化在当代文坛上的交汇[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党云峰;张承志:紧握手中笔[N];中国文化报;2013年
2 赵瑜;尊严的写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宋庄;张承志:总是在路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本报记者 唐荣尧 田鑫;张承志:我深受两种第一流的文化影响[N];银川晚报;2011年
5 ;张承志:在虚假文学肆意横行的时代[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麦坚;检验内在听力的沉默之声[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马丽蓉;心灵山河的文化散步[N];文艺报;2001年
8 钟振奋;历史深处的美感[N];北京日报;2005年
9 王国华;自觉的孤独[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10 柴明清;良好生态即普惠民生的生动写照[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锁晓梅;张承志论[D];兰州大学;2007年
2 胡书庆;灵魂的翱翔与折断的文学之翼[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文进;人民:张承志精神世界的指引者[D];西北大学;2009年
2 张婷;论张承志的精神旅程[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文兴;论张承志创作的理想主义倾向[D];吉林大学;2006年
4 何宇;浅析张承志作品中的世俗反抗心态[D];河南大学;2013年
5 虎雅斐;张承志的清洁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由亚男;张承志散文的思想内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邰源;张承志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吕红;论张承志的精神探索之旅[D];苏州大学;2008年
9 王海燕;论张承志小说的精神嬗变[D];扬州大学;2009年
10 马乾;张承志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06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806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