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爱情在左,婚姻在右——心理传记学视阈下林徽因早年的恋情、婚姻与人格形成

发布时间:2017-09-08 16:41

  本文关键词:爱情在左,婚姻在右——心理传记学视阈下林徽因早年的恋情、婚姻与人格形成


  更多相关文章: 林徽因 心理传记学 爱情 婚姻 人格


【摘要】:林徽因早年的恋情、婚姻,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可谓十分重要。在伦敦期间,处于"同一性危机"的林徽因对徐志摩产生了朦胧的爱恋;随着"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林徽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对徐志摩的爱也渐趋理性;在美国留学期间,迭遭变故之下引发的"自卑情结"强化了对旧情的怀念;直至在香山期间,与徐志摩以诗为媒,互诉情肠。对于林徽因来说,其爱情与婚姻并不完全重合。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心理学院;
【关键词】林徽因 心理传记学 爱情 婚姻 人格
【分类号】:I207.25;K825.6
【正文快照】: 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代名媛,林徽因的人生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其早年的婚恋经历?更被人捕风捉影。时至今日,无论是学界还是坊间,对于林徽因的关注从未消减,对于林徽曑爱情尤其是与徐志摩的关系众说纷纭。综看目前名目繁多的传记、论文以及回忆录,对于“林徐”之恋的态度,大抵可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玲;林徽因诗文中的宗教情结[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陈学勇;读新发现的两首林徽因佚诗——纪念诗人诞生一百周年[J];新文学史料;2004年02期

3 班业新;;新时期以来林徽因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4 陈邑华;;林徽因散文的诗性美[J];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王一珂;;莲灯微光中真实的林徽因[J];出版广角;2009年01期

6 陈学勇;;唯真、唯情、唯美、唯理——《林徽因作品新编》前[J];博览群书;2009年07期

7 周琳;;“天真奔放”与“寂寞沉默”——林徽因的两面性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吴正毅;;温婉的气韵 独立的灵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李向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孤独”情感[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赵嘉屏;;论林徽因戏剧中的女性意识[J];名作欣赏;2013年1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闵捷;儿女眼中真实的林徽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郑瑛 九三学社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儿童博物馆馆长;林徽因与古建筑[N];联合时报;2014年

3 赵国忠;林徽因的两首佚诗[N];中国妇女报;2001年

4 张红萍;林徽因:做自己[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张小春;想起林徽因[N];发展导报;2004年

6 陈宇;才女林徽因[N];海峡时报;2002年

7 龚育之;关于林徽因[N];学习时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刘伟;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N];中国建设报;2004年

9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唐小兵;林徽因与“太太的客厅”[N];东方早报;2011年

10 徐行;林徽因的天津四月天[N];新金融观察;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素颖;林徽因诗歌艺术“三美”——“色彩感”、“音乐性”、“建筑意”[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冉冉;以“一首桃花”为例论音乐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音乐形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3 谭洋洋;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女主角林徽因的演唱实践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6年

4 汪楚红;论京派沙龙对林徽因创作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6年

5 卢红敏;林徽因诗歌创作论[D];华侨大学;2004年

6 赵慧静;林徽因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晓芳;林徽因诗歌寻美[D];西南大学;2009年

8 班业新;论林徽因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丽娜;心灵不息的变幻——论林徽因的文学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艳琴;灿烂下的孤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15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815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