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小说对立统一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麦克尤恩小说对立统一特征研究
【摘要】:麦克尤恩是当今文坛上最为活跃的英语作家之一,其作品存在着大量死亡、性、乱伦等敏感内容,故有“恐怖伊恩”之称。与此同时,麦克尤恩的创作又不乏诸多正面因素,正反因素的“对立统一”成为麦氏小说的显著特征。其中,诸多负面现象的描绘只是作者借此挖掘人黑暗性的一种手段,给予现代人以某种有益启示的途径。从叙述角度来看麦克尤恩的小说,其文本中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即叙事角度的变换与转移。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中,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的分离,使叙述者的“客观”叙述与读者的“主观”阐释之间形成矛盾。从人物视角所“看”的世界,是符合人物心理的一个“虚构世界”;而读者所了解的“现实世界”则否定了人物的“虚构世界”,由此形成相互否定的错位式的统一。作家在人物关系结构的设置中,主要以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三种人物关系为主,作者通过描绘亲情中的冷漠、友情中的虚伪以及爱情中的失落,由此将不择手段、自私冷漠的人类关系充分地揭示出来。最后,语言运用方面则存在着文本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游离、分裂的矛盾现象,作品因此形成了“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反讽效果,由此将人物的可悲与人性中的自私、阴暗呈现出来。国内对麦克尤恩的研究还仅限于从伦理叙事、不可靠叙述和人物形象分析等角度,对其具体文本研究过于单一,缺乏综合、宏观特征。故从“对立统一”角度分析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则意味着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更为全面、系统地挖掘出潜藏于麦克尤恩文本中的现代启示,并进一步拓宽其小说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麦克尤恩 小说 叙事艺术 对立统一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4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9-12
- (二)“对立统一”理论概述12-13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一、叙述视角中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14-25
- (一)人称转换中的矛盾与融合14-19
- (二)虚构和现实的对立与消解19-25
- 二、人物关系中期望与现实的对立统一25-34
- (一)亲情:常态与畸形的共存25-27
- (二)友情:关爱与仇恨的对峙27-30
- (三)爱情:亲近与疏离的交战30-34
- 三、叙事中能指与所指的对立统一34-46
- (一)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悖反34-41
- (二)恶行与良善的相互颠覆41-43
- (三)叙事结构中简单与繁复的相互制约43-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6
- 后记56-57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心;;“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2 刘伟;;何以赎罪——评麦克尤恩《赎罪》[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3 吕胜建;;浅谈儿童在伊恩·麦克尤恩主要作品中的作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邹涛;;叙事认知中的暴力与救赎——评麦克尤恩的《赎罪》[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5 朱晓琴;;全球化背景下后9.11时期英国伦敦掠影——解读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6 李菊花;;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交往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7 朱静梅;;论麦克尤恩《赎罪》中的重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1期
8 宋艳芳;;小说何为?——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J];国外文学;2013年03期
9 孙银娣;;伊恩·麦克尤恩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3年06期
10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作家;2008年1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麦克尤恩耶城领奖,强烈批评以色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周志明(教师);麦克尤恩的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王东;麦克尤恩处女作花开南京大学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文学巨人在中国遭遇“沉默”[N];深圳商报;2011年
6 黄昱宁;他就是我们自己[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胡续冬;电影和小说之间的《赎罪》[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书评人 李杰邋思郁;麦克尤恩:经典作家如何面对大众读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胡;罗琳、麦克尤恩、胡赛尼同获大英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李菊花;作家该如何组织记忆?[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丽莉;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真实[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聂玉娟;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孤独”[D];南昌大学;2012年
4 韩玉乾;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凝视、反抗和移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沈琳;科学主义文化批判—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解读[D];苏州大学;2015年
6 王锐;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伦理关系探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张佳祺;圣经原型批评视阈下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救赎之路[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晓君;历史文本性,,文本历史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杨珊珊;无边的原罪,无力的救赎—叙事伦理视阈下麦克尤恩的《赎罪》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鄢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认知叙事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45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84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