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本文关键词:《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托妮·莫里森 自然女性观 《所罗门之歌》 生态女性主义 黑人女性
【摘要】:《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极大关注和广泛好评。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境遇,试图唤起美国黑人对黑人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她还通过深入了解美国黑人女性的苦难生活来探讨黑人女性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之间的关联,倡导人类在关爱女性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在整个生态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而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认为女性与自然本质上是密切联系的,想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存,人类必须同时摒弃歧视自然和歧视女性的错误观念,而这与《所罗门之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因而,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的独特视角出发来揭示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父权制文化压迫下的生存状态,对有效解决种族、性别、自然问题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建立一个种族、性别平等和人与自然健康的生态体系。本论文共六个部分:引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莫里森和《所罗门之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莫里森的自然女性观进行整理和界定,旨在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对作品《所罗门之歌》进行文本分析,解读作品中黑人女性的悲剧命运。首先从社会历史层面探讨美国黑人女性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原因,其次从女性主体身份丢失角度来分析作品中黑人女性命运悲剧的原因,最后从生态层面分析黑人女性如何正确处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并由创伤到自我治愈。第三章研究《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体现,通过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男性对女性的统治、白人对黑人的压迫三个方面表达女性与自然的命运颇为相似的观点。第四章挖掘作品中崛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通过各自努力实现了自然女性观的觉醒,增强了黑人的自我意识和对黑人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呼吁建立种族、两性平等相处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关系。结语部分对论文做总结评价:两性和谐是女性解放的最终出路;在拯救女性的同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是解决生态问题、种族问题的最终出路。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自然女性观 《所罗门之歌》 生态女性主义 黑人女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9
- 一、选题缘起9-11
- 二、研究综述11-17
- 三、理论意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17-19
- 第一章 生态女性主义与莫里森的自然女性观19-39
- 第一节 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19-23
- 一、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19-22
- 二、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22-23
- 第二节 生态女性主义23-30
-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24-25
-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25-28
- 三、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8-30
- 第三节 莫里森的自然女性观30-39
- 一、莫里森的自然观和女性观30-34
- 二、《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34-39
- 第二章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的悲剧命运39-57
- 第一节 被统治的黑人女性39-43
- 一、种族压迫、性别歧视和父权制三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39-42
- 二、被边缘化的黑人女性42-43
- 第二节 黑人女性的命运悲剧——女性主体身份的丢失43-49
- 一、妻子身份的丢失43-46
- 二、母亲身份的丢失46-47
- 三、个性与自由的丧失47-49
- 第三节 黑人女性的自我治愈49-57
- 一、主动质疑的出现50-52
- 二、生态意识的树立52-53
- 三、自我身份的确定53-57
- 第三章 《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体现57-71
- 第一节 失衡的生态关系57-64
- 一、受剥削的自然57-61
- 二、被压缩的黑人女性社会空间61-64
- 第二节 自然与女性——亲疏自然之于黑人女性的命运64-67
- 第三节 男性与女性——奶娃与他身边的黑人女性的关系67-71
- 第四章 《所罗门之歌》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崛起71-87
- 第一节 黑人女性派拉特的反抗71-77
- 一、精神觉醒71-74
- 二、行动反抗74-77
- 第二节 黑人男性奶娃的成长77-81
- 一、自然观的建立77-79
-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79-81
-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重建81-87
- 一、种族和两性平等的社会生态观的形成81-84
-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观的建立84-87
- 结语87-89
- 参考文献89-9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7-99
- 致谢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晶,李洁;走进《所罗门之歌》——一个魔幻现实的世界[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徐文培;论《所罗门之歌》中的自由与回归主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3 刘炅;《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4 李冬鹏;从姓名看《所罗门之歌》中的寻根过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李美芹;;非洲人的“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印蕾;;“心灵的飞翔”——《所罗门之歌》赏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8 马艳;;《所罗门之歌》中人物独特的命名方式[J];九江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张银霞;;《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和两性关系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10 曾庆元;;《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发展方向的探讨[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田祥斌;;南北美洲交相辉映的两朵艺术奇葩——论《百年孤独》与《所罗门之歌》的成功与魅力[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梦琦;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玲;《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记忆[D];西南大学;2015年
3 向一慧;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人格构成的叙事心理学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范美荣;《所罗门之歌》中男权的颠覆与含纳[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王博;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文体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6 刘华青;空间批评理论视阈下《所罗门之歌》和《家》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郭玲玲;《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8 陈贝贝;论《所罗门之歌》的后现代创作风格[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佘艺玲;《所罗门之歌》的对话式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书培;从人际功能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的主人公奶娃[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03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0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