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反殖民话语和身份建构
发布时间:2017-09-24 03:18
本文关键词:《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反殖民话语和身份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反殖民话语 混杂身份 身份建构
【摘要】:《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奈保尔的代表作,描写了西印度群岛上一户印度移民从上个世纪初到二战结束后几十年间的生活历程。本文试图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殖民地人们如何运用反殖民话语策略来构建自己的身份。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对奈保尔和其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概述,并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通过梳理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很多批评家及学者都对该文本进行过研究,然而很少有人将反话语策略与混杂身份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引言最后交代了本文的理论支撑—霍米·巴巴的反殖民话语理论。第二章考察了毕司沃斯先生的身份困境,本章分别从宗教信仰、殖民教育和印度家庭传统三方面对其身份困境做了分析。从出生时起,毕司沃斯先生就经历了印度教的洗礼、殖民教育的侵入以及命运被家人控制的生活,他的身份困境包括文化身份困境、社会身份困境及家庭身份困境。毕司沃斯先生的屡次反抗表明一种自我身份意识的觉醒。第三章研究了毕司沃斯先生为建构自我身份的探寻。面对母国和祖国两种文化,他一方面要反抗殖民者的文化压迫,另一方面要扬弃传统印度文化的糟粕。殖民话语本身的模糊性为被殖民者进行反抗和挪用提供了空间,传统文化的分裂也为他们提供了抗争和抵制的条件。由于毕司沃斯先生对于殖民地母国文化和祖国印度文化的暖昧态度,使他对两种文化采取既抵抗又模仿的态度。并且在对两种文化对抗模仿的过程中他试图建构独立的自我身份。毕司沃斯先生的行为可以运用霍米·巴巴的反殖民话语理论来分析,包括“矛盾状态”、“模拟”、“狡诈的文明”及“混杂性”身份等。第四章分析了毕司沃斯先生混杂身份的形成。在多种语言、宗教和文化的夹缝中,想要形成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身份建构是困难的。后殖民地国家特立尼达是丰富多样文化的交汇之地,处于文化混杂的第三空间,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各自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并非牢不可破、封闭自守,而是充满了协商的空间。毕司沃斯先生在此空间进行反抗殖民话语决定了他的文化混杂身份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哈努曼大宅里家庭成员的宗教信仰的混杂性,毕司沃斯先生抵制殖民教育的同时却将自己的儿子阿南德送到英国继续深造都是特立尼达混杂文化和毕司沃斯先生混杂身份形成的一种体现。本文结合反殖民话语理论和身份建构两个层面,对殖民地人们的身份建构主题进行分析。结论部分指出在殖民地国家,被殖民地人们在用反殖民话语策略追求单一民族或文化身份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混杂身份。
【关键词】:《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反殖民话语 混杂身份 身份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23
- 1.1 Introduction to V. S. Naipaul and A House for Mr. Biswas11-14
- 1.1.1 V. S. Naipaul11-13
- 1.1.2 A House for Mr. Biswas13-14
- 1.2 Literature Review14-19
- 1.2.1 Studies of A House for Mr. Biswas Abroad14-17
- 1.2.2 Studies of A House for Mr. Biswas in China17-19
- 1.3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Thesis19-21
- 1.4 Original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21-23
- Chapter 2 Mr. Biswas' Identity Dilemma23-35
- 2.1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olonization in Trinidad23-26
- 2.2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Mr. Biswas' Confinements to Indian Culture26-29
- 2.2.1 Struggling in the Hindu Practice in Childhood26-27
- 2.2.2 The Unmet Existential Need in Hindu Community27-29
- 2.3 Social Identity Dilemma:Constraints of Colonial Education on Mr. Biswas29-31
- 2.3.1 Dubious Attitudes towards Imperial Texts29-30
- 2.3.2 Loss of Mother Tongue30-31
- 2.4 Family Identity Dilemma:Mr. Biswas' Dream Crusher—The Tulsis31-35
- 2.4.1 Shattered Romance Imagination about Marriage31-33
- 2.4.2 Family- Manipulated Fate33-35
- Chapter 3 Counter-Colonial Discourse Strategies and Mr. Biswas' Identity Quest35-48
- 3.1 Ambivalence:Mr. Biswas' Breakthrough in Indian Traditional Culture35-39
- 3.1.1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Jobs35-38
- 3.1.2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Tulsis38-39
- 3.2 Mimicry:Mr. Biswas' Liberation of his Children from Colonial Trinidad39-43
- 3.2.1 Westernized Hindu Parenting39-41
- 3.2.2 Anand's Pursuing Study in Britain41-43
- 3.3 Sly Civility:Mr. Biswas' Rebellion and Reconciliation with Hindu Community43-48
- 3.3.1 Mr. Biswas' Rebellion against the Caste-based Hindu Community43-45
- 3.3.2 Mr. Biswas' Reconciliation with the Heterodox Tulsi Family45-48
- Chapter 4 The Formation of Mr. Biswas' Hybrid Identity48-58
- 4.1 Mr. Biswas' Identity Formation in Interstitial Space48-52
- 4.1.1 Interstitial Space of Trinidad48-50
- 4.1.2 The Establishment of Hybrid Identity in Trinidad50-52
- 4.2 The Decisiveness of Counter-Discourse Strategies on Hybrid Identity52-55
- 4.2.1 The Decisiveness of Ambivalence on Hybridity52-53
- 4.2.2 The Impact of Mimicry on Hyb ridity53-54
- 4.2.3 The Effect of Sly Civility on Hybridity54-55
- 4.3 The Features and Restraints of Hybrid Identity55-58
- Chapter 5 Conclusion58-60
- Works Cited60-64
- 附件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宁;;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J];中国翻译;2012年03期
2 龙云;;全球化时代文学伦理研究的“去妖魔化”[J];探索与争鸣;2011年12期
3 潘敏芳;;《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名作欣赏;2010年36期
4 周敏;;一座房子和一个人的一生——《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文本阐释[J];江汉论坛;2007年02期
5 惠婧蕊,杨金华;希望在别处——试解《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逃离的含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杨丽英;一曲移民的悲歌——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1期
7 胡志明;《毕司瓦斯先生的房子》:一个自我反讽的后殖民寓言[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4期
8 张德明;悬置于“林勃”中的幽灵——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909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09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