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对策研究 出处:《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构筑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迅速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如今互联网既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占领的意识形态阵地。互联网文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由此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成为必然。互联网传播既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优势,又有真实度低、权威性差、安全性弱、系统性差的劣势。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一方面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环境更加复杂、传播受众诉求的差异性更大、传播内容可控性的难度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的传播产生不利影响。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产生的负面作用,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需要探索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互联网背景下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实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互联网传播队伍建设;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建立现代化全媒体矩阵,抢占网络话语权,占领网络思想阵地;第四,健全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互联网清朗空间,打造网络意识形态高地。
[Abstract]: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 Marxism began to spread in China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guided by Marxism , combines with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hina to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m .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1;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艳红;段治文;;《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启示[J];中国出版;2012年24期
2 赵付科;李永健;;微博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中国传媒大学举办“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论坛[J];国际新闻界;2011年12期
4 王学俭;刘强;;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李润波;;老报刊解读中共党史——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共产党成立[J];北京档案;2012年07期
6 王学俭;刘强;;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7 杨扬;;中共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大众化的推进[J];中国出版;2014年16期
8 王江兵;;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场域”构建[J];人民论坛;2013年08期
9 司鸶;;马克思图书馆 共产主义在伦敦的星火传承[J];新湘评论;2012年14期
10 文有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方面(一)[J];新闻三昧;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谢荫明;;论李大钊的知识准备与马克思主义传播[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2 赵立栋;;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恩格斯[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3 曹金国;王玉贵;;恽代英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贡献——以利群书社为中心[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孟然;干部培训与马克思主义传播[N];组织人事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王逸吟;用生命浇灌信仰之花[N];光明日报;2014年
3 宋键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共产主义组织的创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费士廷 王雁翔 通讯员 谭昌训;心随云水长 公忠不可忘[N];解放军报;2011年
5 江苏省军区政治部 宋修明;用战士的语言讲理论[N];解放军报;2008年
6 念德 中共中央编译局;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和国统区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文学博士 吴海勇;党史解读: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上)[N];中国档案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黄纯芳;献身伟业 建党先声[N];湖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强;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高宇;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理达;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4 谢菲;《向导》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贡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苏伦嘎;融媒体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6 孙豪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晓真;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对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8 李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王海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对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10 李诺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68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68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