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传播学底层研究的范式更迭与当代探索

发布时间:2018-01-04 15:49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底层研究的范式更迭与当代探索 出处:《江淮论坛》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关注底层 媒介赋权 底层发声 我们范式


【摘要】:底层是20世纪以来无法绕开的主题,但是20世纪末以来,底层作为问题重新进入国人视野。如何解决底层的问题?传播学参与其中,先后经历了"关注底层"范式和"底层发声"范式,前者通过大众媒介号召社会各界关注底层,并致力于底层的发展与现代化;后者通过媒介赋权,让底层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主体性诉求。文章提出"我们范式",即知识分子与底层群体,或者更为本质的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新时期重新建立一种联结,联结即传播。
[Abstract]:The bottom is a theme that can not be bypassed since 20th century, but since 20th century, the bottom as a problem to re-enter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How to solve the bottom problem? Communication has experienced the paradigm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bottom" and the paradigm of "the bottom voice". The former calls on all walks of lif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bottom through the mass media, and devotes itself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bottom. The latter through the media empowerment, let the bottom make their own voice, express the subjective demand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our paradigm", that is, intellectuals and the bottom group, or more essentially. Mental workers and manual workers in the new era to re-establish a connection, the link that sprea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底层是20世纪无法绕开的主题。20世纪初,醉心于西方自由、民主,奔走于京沪港沿海走廊上的知识分子突然意识到,一个庞大的内陆底层社会被遗忘了,于是开始了“底层转向”。从梁漱溟的“民族自觉的头一步,便是觉悟到乡村”[1],陈翰笙等共产党人早期的乡村调查,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早行;《传播学论文选萃》三卷本出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04期

2 李苓;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中华传播学会2001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新闻界;2001年05期

3 李静,蔡尚伟;略论网络对传播学研究态势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0期

4 田建平;《传播学研究方法》简评[J];中国出版;2003年03期

5 王锡丽;传播学研究方法评介[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张小琳;方礼华;;接受美学与传播学——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思考[J];新闻传播;2003年05期

7 ;《传播学研究集刊》征稿[J];新闻记者;2004年02期

8 孙宝传;统计传播学之猜想——试说运用数学工具开展新闻传播学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04年12期

9 王丽芳;叶艳芳;;浅析传播学的学术地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10 邱戈;;中国传播学研究三十年的困惑与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彬;;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谈传播学在中国的三个阶段、三个流派及三个面向[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2 沙勤;;论编辑学与传播学的关系[A];学报编辑论丛(第八集)[C];1999年

3 陈怀林;;新媒体是如何改变我们的传播学研究的[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1[C];2010年

4 杨席珍;;新亚洲主义:亚洲传播学的研究进路[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A];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光烈;;视野、创造与境界:关于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一些个人感悟[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7 吴予敏;;传播学知识论三题[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8 李琨;;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若干问题(摘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倪琳;;融合或竞争?:中国传播学研究范式走向[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威廉 F·伊迪;赵树旺;;美国传播学学科发展中教学、研究和专业关切之间的紧张关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彬;传播学在中国的机遇与危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2 段京肃;传播学:出版助力学科繁荣[N];中华新闻报;2004年

3 欣莲;应用传播学面面观[N];财会信报;2005年

4 李彬;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N];光明日报;2002年

5 康宁 李晓玲;给传播学插上翅膀[N];光明日报;2004年

6 张毓强;胡正荣:传播学研究实践第一[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胡正荣;传播学的中国图景[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李彬;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N];中华新闻报;2002年

9 晓 叶;第八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华新闻报;2004年

10 新闻所 明安香 尹韵公;传播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庹继光;中国当代传播研究中的理论体系建构[D];四川大学;2004年

2 范龙;媒介的直观[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春霞;电视与中国彝民生活[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灵灵;蒙古族美术媒介传播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戚开敏;共享经济背景下Uber中国大陆发展路径的传播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朱美香;关于《传播学入门》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6年

4 黄善琴;《传播学入门》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6年

5 腾云;移动短视频发展的传播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虹;传播学语境下的儿童博客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刘乐;传播学视域下校园电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郝晴晴;传播学视域下出版社新浪微博利用情况分析[D];安徽大学;2014年

9 易三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传播学原理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蓓蓓;传播学角度下的手机短信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79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379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2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