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浪社会新闻传播中的“情绪偏好”效应与特征研究——基于新浪社会新闻的网络挖掘与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2 21:37

  本文选题:网络传播 + 媒介情绪 ; 参考:《国际新闻界》2017年04期


【摘要】:基于对新浪网"社会新闻"版块2012年6月到2016年4月的58386条新闻及其网民情绪反馈的抓取采样和结构化处理,通过实证和定量手段,检验、考察了网络媒介中的"情绪偏好"及其作用特征。在所考察的新浪网社会新闻传播样本中,存在着显著的"愤怒"偏好,其效应与特征主要有:愤怒情绪具有比其他情绪更多的数量和更高的比重;愤怒情绪居于主导情绪时,各情绪的分布具有朝向愤怒的更显著的集中性和偏倚性;新闻的情绪强度与愤怒情绪之间,存在着较之其他情绪更紧密的正相关性;新闻的传播热度与愤怒情绪之间,存在着较之其他情绪更紧密的正相关性。媒介的"情绪偏好"有助于深化挖掘思考"沉默的螺旋"中螺旋形成的偏好性、"情绪设置"的效果和模式、情绪传播的机制和策略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Abstract]:Based on the sampling and structured processing of 58386 news items and their netizens' emotional feedback from June 2012 to April 2016 of Sina.com 's "Social News", the paper tests them by empirical and quantitative mea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motional preference and its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internet media. In the sample of social news dissemination of Sina.com,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reference for "anger", the eff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as follows: anger has more quantity and higher proportion than other emotions; anger is dominant. The distribution of emotions has a more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 and bias towards anger; there is a stronge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motional intensity of news and anger than other emotions; and between the heat of news and anger, There is a stronger positive correlation than other emotions. The "emotional preference" of the media is helpful to further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preference formed in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 effect and mode of "emotion setting", the mechanism and strategy of emotion transmission, etc.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基金】: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项目“社交网络‘情绪设置'效果与模型研究”(编号0600219077)成果~~
【分类号】:G21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赖胜强;唐雪梅;;信息情绪性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6年01期

2 刘丛;谢耘耕;万旋傲;;微博情绪与微博传播力的关系研究——基于24起公共事件相关微博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9期

3 陈飞鲸;;从网民的非理性表现看我国媒介素养教育问题[J];传播与版权;2013年05期

4 许莹;;网络群体传播中反向社会情绪的放大效应及其疏导[J];中州学刊;2013年06期

5 隋岩;李燕;;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6 周杨;张会平;;基于群体分类的微博用户公共情绪偏好实证研究[J];情报探索;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茂伟;侯小杏;;社会空间视角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年07期

2 张福高;张英;;基于微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年15期

3 刘文宇;李珂;;“青岛大虾事件”微博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龙献忠;陈方芳;;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5 党明辉;;公共舆论中负面情绪化表达的框架效应——基于在线新闻跟帖评论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04期

6 徐翔;;新浪社会新闻传播中的“情绪偏好”效应与特征研究——基于新浪社会新闻的网络挖掘与实证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7年04期

7 罗艺;;自媒体背景下涉军意见领袖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7年04期

8 胡丽娟;郄晓兴;;浅析群体传播时代的网络公益传播机制[J];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07期

9 余红;马旭;;社交媒体语境下风险议题的建构与转向——以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7年03期

10 冯杰;唐亚阳;;社交媒体情感化表达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以微信公众号文章情感化表达为例[J];新闻界;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佳;李君轶;;基于多分Logistic回归的旅游局官博转发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15年01期

2 姬浩;苏兵;吕美;;网络谣言信息情绪化传播行为的意愿研究——基于社会热点事件视角[J];情报杂志;2014年11期

3 刘延海;;网络谣言诱致社会风险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情报杂志;2014年08期

4 洪婧茹;;社会资本与草根意见领袖传播策略——对“学习粉丝团”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4年01期

5 赖胜强;;网络谣言对受众再传播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4年05期

6 史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3年06期

7 隋岩;李燕;;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8 刘锐;;草根意见领袖在网络突发公共事件舆论中的作用机制——以屠夫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2012年03期

9 孟鸿;何燕芝;;受众心理分析视角的网络谣言治理[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10 隋岩;曹飞;;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庆传;晚报、都市报社会新闻弊病探因[J];新闻知识;2000年09期

2 渭川;报道社会新闻要唱响主旋律[J];报刊之友;2000年02期

3 程玲;社会新闻的视角[J];新闻采编;2000年05期

4 都凤学;党报如何抓好社会新闻[J];内蒙古宣传;2000年11期

5 郭艳春;社会新闻要力求雅俗共赏[J];兰州学刊;2000年06期

6 王铁军;社会新闻的社教作用[J];声屏世界;2000年10期

7 沈吉庆;晚报社会新闻的传统特色与创新[J];新闻记者;2000年10期

8 大川;报道社会新闻要唱响主旋律[J];报刊管理;2000年05期

9 霍莉莉;让社会新闻成为党报的亮点[J];采.写.编;2000年01期

10 葛长清;社会新闻:求“卖点”,更求重点引导[J];新闻通讯;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葛新德;;论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联姻”——新闻摄影反映市场经济剖析[A];高扬邓小平理论旗帜——第七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冯强;陈诗甜;;新闻框架与他者建构:社会新闻中的“打工妹”形象呈现[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开慧;写好社会新闻三舍三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2 王蕾 刘波;电视社会新闻须“三戒”[N];中华新闻报;2007年

3 张素云;党报让社会新闻出“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张继红;社会新闻应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N];四平日报;2009年

5 杨智林 贵州商报;社会新闻在同城媒体报道中如何另辟蹊径[N];经济信息时报;2011年

6 邢曙;浅议电视社会新闻的采访[N];甘肃日报;2008年

7 首席记者 殷昌盛;坚定办报方向 注重政治社会新闻效益统一[N];东莞日报;2012年

8 首席记者 卢兴江;2012中山十大社会新闻[N];中山日报;2012年

9 王晓轩;社会新闻要追求高品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10 徐军国;如何采写社会新闻[N];中华新闻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宝;《新文化报》社会新闻的流变及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轶汝;社会新闻在新媒体影响下的新探索[D];复旦大学;2014年

3 冯宇乐;微博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陶伶俐;社会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5 成咏梅;试论社会新闻对舆论的引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胡绳;消费文化下我国都市报社会新闻现状及走向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7 袁媛;社会新闻的非道德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珊珊;都市报社会新闻道德失范及解决对策[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郭克宏;社会新闻生态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10 殷超;电视社会新闻中的上海生活图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80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880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6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