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效应
本文选题:社交媒体 + 话语层级 ; 参考:《新闻界》2017年02期
【摘要】: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和非对称的,而是具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层级对称性,形成一种趋同和趋近的"话语流动圈"。这种话语层级并非基于实体性或线下性的社会因素,而是基于线上性和准虚拟化的话语特征。在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受众。对传-受者的话语层级基于线上活跃度、互动性、影响力的定量检验和分析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现象,在所考察的媒体样本中是存在和显著的。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话语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Abstract]:In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media, the communication and reception relationship is not divergent and asymmetric, but has the hierarchical symmetry between the communicator and the audience, forming a kind of "discourse flowing circle" that converges and approaches. The discourse hierarchy is not based on the social factors of entity or line, bu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and para-virtualization. In the effective information flow, the audience is most likely to give feedback to those who are close to their own discourse level, and the communicator is most likely to get feedback from the audience who is close to their own discourse level.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test and analysis of the online activity, interactivity and influence, the discourse level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 is revealed. Among the media samples examined, they are present and significant. The study of social media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discourse circle" in the relationship and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flow and the law of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济大学全球城市文化传播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化对外社交媒体传播机制研究”(13CXW05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项目“社交网络‘情绪设置’效果与模型研究”(0600219077)
【分类号】:G20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天;张诚;;框架理论视域下互联网圈子的传播结构认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2 白晓婷;;分众理论下的“圈层受众”理论及其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翔;;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效应[J];新闻界;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天;张诚;;概念、形态、影响: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解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2 李智超;罗家德;;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关系网络特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1期
3 肖伟;;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0年12期
4 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2010年09期
5 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怎样看待社交媒体[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2期
2 马尔科姆;;被高估的社交媒体[J];当代传播;2011年03期
3 ;未来社交媒体10大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07期
4 启程;;社交媒体之“湿”与社会之痛[J];检察风云;2011年17期
5 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国外媒体对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定[J];新闻记者;2011年12期
7 马小娟;;论社交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1年24期
8 冯岩;;人文城市发展中的社交媒体管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9 文卫华;刘嘉丽;王雅萱;;试析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与边界[J];中国报业;2012年08期
10 翟菁;张莉钥;;谱写2011年社交媒体研究“五部曲”[J];今传媒;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2 洪婧茹;;社交媒体与上海大学生的环保参与:从线上关注到线下行动[A];中华新闻传播学术联盟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王斌;郑满宁;;扭转“逆差”:社交媒体时代国人形象传播机制及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军 编译;社交媒体营销助推器还是新航向?[N];中国民航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晓平;社交媒体重构商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一鸣;出版商介入社交媒体的危险[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Chris Nerney;社交媒体带来的5大安全威胁[N];网络世界;2011年
5 李鑫源;社交媒体影响不容小窥[N];科技日报;2011年
6 陈晓平;社交媒体的“葫芦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7 肖明超(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社交媒体引发营销裂变[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8 文化学者 常江;社交媒体的“情绪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9 朱永磊 贝恩大中华区电信、媒体与高科技业务主管;如何成为社交媒体的长期赢家[N];通信产业报;2012年
10 记者 赵中文;东南亚企业倾向利用社交媒体经商[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雪;复杂网络链路分析与社交媒体预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罗准辰;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检索与传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丹尼尔;社交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使用:可口可乐中国和可口可乐加纳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唐李洋;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Twitter营销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朱星玮;社交媒体信息结构化组织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谢松县;社交媒体中观点信息分析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絮;社交媒体广告的表现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2 吕蒙;网络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与品牌传播[D];辽宁大学;2013年
3 吴祖宏;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张茜茹;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徐蕾;政务社交媒体用户使用意愿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巩丽;社交媒体对电视节目受众观看行为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邹姝玉;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秦晶晶;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情绪启动效应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蒋胜;基于社交媒体网络的消费者网购决策及商品推荐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10 任雁;“文化迁徙”背景下中国留学社交媒体使用的“两栖”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83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88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