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传播特质下的网红现象
本文选题:网络红人 + 媒介传播 ; 参考:《青年记者》2017年29期
【摘要】:正网红是一种社会现象从网络红人到网红,已不再仅是一个词语的表面缩写。从2004年芙蓉姐姐以个人照片走红到2016年papi酱融资千万元,网络红人由个体走向组织,由特殊案例走向普遍现象。这一切的发展源于新媒介创造的肥沃土壤,也和社会各个方面纵横交错形成复杂的社会生态相关。
[Abstract]:The positive network red person is a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from the network red person to the network red person, is no longer just the surface abbreviation of a word. From 2004, when Sister Furong became famous as a personal photo, and in 2016, when papi Sauce raised tens of millions of yuan, the online celebrities moved from individual to organization, and from special cases to universal phenomenon. All these developments originated from the fertile soil created by the new media, and also related to the complex social ecology formed by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旭东;;公安局长开博客成网络红人[J];政府法制;2009年26期
2 王盼;;网络红人:梦想能否照进现实[J];青年记者;2010年14期
3 侯浩;刘霞;;当代网络红人现象研究——以犀利哥为例[J];理论观察;2010年04期
4 陶虹;;从“网络红人”的角度剖析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10期
5 阮晶晶;刘娓;;浅议“网络红人”现象[J];青年记者;2011年05期
6 彭云峰;;网络红人现象的本质与兴起原因探析——以“芙蓉姐姐”和“犀利哥”为中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7 周翔;;网络红人:路在何方?——与传统明星的对比研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屈正州;;荧屏封杀网络红人值得商榷[J];时代人物;2012年05期
9 赵尚;;野百合的春天有多远? 对“网络红人”现象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爱好者;2007年04期
10 陈琪;汤涌;;网络红人的幕后推手[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楠;;浅议网络红人事件报道中存在的误区[A];首届中国人物传播家大会暨第二届中国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温济聪;;地铁命名对城市传播地理景观建构之比较研究——北京的“点”与上海的“路”[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4 仇学英;;传播学跨学科发展的探索性研究报告——西部乡村的大众媒介传播和农民政治参与[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熊建;网络红人如何走出鲍鱼之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司马童;电视炫丑之路应堵住[N];中国文化报;2012年
3 陈英凤;没必要禁止网络红人上电视做嘉宾[N];中山日报;2012年
4 孙瑞灼;禁止网络红人做电视嘉宾没必要[N];深圳商报;2012年
5 本报评论员 易艳刚;网络炒作需要规范但不宜过敏[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光明网友 洪树琴 黄杰;网络文化系列报道反响热烈[N];光明日报;2010年
7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聂保平;“网络红人”更须知止慎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傅淞巍;岂能“消费”他人的不幸[N];辽宁日报;2013年
9 杨春;“网络红人”为什么这么红?[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毛颖颖;电视荧屏干净起来会更好看[N];北京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子娟;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宇婧;女性网络红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卫玲;“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的多重互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朱学蕊;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左芳;网络红人景观的文化意义及其媒体空间的建构[D];云南大学;2011年
6 刘杨;时尚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邓辉;女性网络红人现象的文化解读[D];湘潭大学;2012年
8 彭玮;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红人曝丑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红红;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D];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
10 邓丽;在虚拟中走红[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97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09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