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的经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05:32
【摘要】: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用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特殊的具有双重政治和经济属性的广播电视的产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律性与差异性、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集聚性、产业效率的空间差异、产业综合竞争力以及广电产业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等进行了多尺度、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并最终提出了应对传媒全球化竞争的对策和中国广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全文共分为十一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以及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创新。 第2章是理论综述,主要对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有关区域发展的理论、广电传媒相关理论、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影响力理论进行了充分阐述和评析。 第3章在第2章的理论基础上,对广电传媒相关概念,兼具喉舌功能和产业特性的广播电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对中国广电产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模式等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广播电视不同于西方的公共广播电视或商业广播电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公益性—准公益性—商业性”三个阶段。即使在“商业性”阶段也并不能够完全商业化,广播电台、电视台机构的设置和运营还必须在“事业管理”的框架下进行。虽然起步晚、产业化发展慢,但随着有线广播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和发展,中国广电产业创收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拨款在总收入中的份额不断缩减。 为了揭示广电产业的地区差异性,第4章从产业发展和收入构成的角度,对中国财政投入、创收水平、广告能力以及其它收入等的省际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的考察和分析。作为精神需求产品的生产产业,广电产业在空间上具有与地区GDP相类似的由西向东不断增长的规律性。考虑到广电产业的公共服务性质,对于处于弱势的中国广大西部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当前还必须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的支援,以不断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 为了对广电产业的空间差异和趋同性进行深层次挖掘,第5章在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劳动经济学等的理论和模型支持下,结合GIS技术,运用图表分析、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广义空间模型、Panel Data模型等对中国省际广电产业发展和收入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规律性的空间格局和空间集聚性的存在,即具有最高发展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均位于中国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一直是广电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中西部地区则是明显的“冷点”地区,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依赖性越来越显著。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产业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第6章通过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对中国东中西部、省域、地市域、县域等尺度广电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电产业具有明显高于三大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而且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各尺度下的产业效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性。从地市域和县域角度,长三角和珠三角为广电产业发展显著的“热点”地区,而中部、西北部地区则为广电产业发展显著的“冷点”地区;从县域角度,在全省广电产业不算发达的云南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也是劳动生产率的“热点”地区。 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第7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BC~2模型对中国30个省域1997~2004年的广电产业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计算出每一年的生产有效点、绘出生产前沿面,并计算出各年和累计的过剩投入率。上海、广东和北京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代表,宁夏、青海和西藏则是“低投入低产出”的代表,内蒙古、新疆和甘肃相对来说为“高投入低产出”的代表。 为了进一步定量地衡量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性,第8章通过运用产业集聚指数、相对集中指数和区域专业化指数等测量指标,结合空间统计模型和GIS工具,对中国不同时期广电产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强度远高于三大产业;从全国和省域尺度来看,中国广电产业的发展均处于成长阶段;此外,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广电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与生俱来的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而导致的产业特殊性,本章对中国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及集聚效益进行了分析。此外,从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大众媒介所特有的“地方化”趋向、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广电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广电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集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由于不可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对广电产业的综合评价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第9章通过建立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均方差方法,对中国31个省区2000和2004年的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和北京等省市优势明显,西部的贵州、甘肃等省则竞争力明显落后。四年来,省际之间综合竞争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很不均衡,引起变化的原因也各不相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竞争力加强,西部地区则主要是政府投入加大而增强了实力。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区广电产业高度发达,通过对三个区域内34个城市的广电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现为,排行中两头差异明显,即上海、北京和深圳竞争力优势明显,最后一名的承德得分不及上海的五分之一,其余城市之间差异不太大;三个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可见一斑:长三角城市的优势很显著,珠三角居中,京津唐的劣势明显。随着区域内同质、异质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广告争夺大战不断上演,通过分布于东中西部的18个城市入手,从地方电视台吸引力、节目收视竞争力、电视广告投放潜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电视广告竞争力的差异和原因。 作为一种生产意识形态的产业,广电产业可通过直接、间接和外部性等渠道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本文第10章定性地分析了广电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正、负向影响。并结合Pearson相关和Panel data模型,对北京和上海两市广告投放对商品零售额的影响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吃的商品”的广告投放和其商品实际零售额和零售额同比增长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亦即广告正向引导作用的存在;此外,同样是“吃的商品”,,除去广告引导的影响,北京比上海具有更旺盛的消费能力。本章还对人口发展水平对广告效应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告收入和人口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相关性,随着人口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广电广告收入几乎以同样的趋势增长。最后,本章还通过“超级女生”、“韩流经济”和“浙江横店影视集团”等实例从电视媒介平台催生娱乐经济、广电产业影响国家经济和广电产业引起社会分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对广电产业链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 第11章,也即本文的最后一章,在前文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从面对广电产业全球化竞争,中国广电产业的优势和劣势着手,提出应对策略;从广电产业的涓滴和极化效应以及产业的区位效应出发,并结合产业的双重属性,提出中国广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图文】:

总收入,广电


收入、经营服务收入、租赁收入和其它收入等多种种类和形式,这部分收入亦呈不断增长态势,2004年已经达到49.3亿元,较22年前增长了近100倍(98.6),但占总收入的比重没有太大变化(8%)(见图3.1(b))。广告收入其他收入有线广播电视收视费收其它收入8%财政补助收财政拨款92%广告收入64%(a)1982年(b)2004年图3.1全国广电总收入构成对比(1982年、2004年)2004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稳步增加,达824.7亿元,较2003年增加59.7亿元,增幅&47%。上海、湖南增幅在20%以上,河南、陕西、江西、吉林、山西、甘肃、江苏、安徽等8个省(区、市)增幅超过10%。2005年总收入再创新高,达到了930.8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106.1亿元

财政拨款,动态变化,财政补助


图3.3全国各地区财政拨款动态变化(1982~2003年)图3.4为中国东中西部1982~2004年财政补助收入发展变化情况。在此22,各级政府对于地方广电系统的财政补助收入从6.8亿元增长至65.7亿元,年率为n%。但涨幅并不平稳,在1987年以前,国家对三个区域的补助额度大当,从1988年开始不断加大了对三个区域的补助力度,对三个区域的投入均显的上升趋势。但补助力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对东部的投入补助显著,到1996年增加至20亿元,12年间增长了3.6倍;中部地区在最初的几长比较迅速,19%年开始低于西部地区(1999年例外),成为政府补助最域。

本文编号:2662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62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a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