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文化下弹幕文化研究
【图文】:
图 3.1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弹幕截图“弹幕”从最初的军事用语到如今依托互联网语境下产生的新内涵,这些都离不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弹幕播放器需要在线使用 flash 播放器,可以说,弹幕视频的发展离不开 flash 技术的支撑。B 站利用数字智能终端的数字视听应用内多人文字在线评论插件,存储用户发出的弹幕信息,使得用户在观看视频时不仅能实时评论,而且在发送弹幕的同时还能看到先前的用户对同一视频同一画面进行评论,营造出一种在虚拟时空的共同感。B 站使用的播放器是 PADPlayer,它是一个对弹幕视频网站建设者提供免费支持的平台,通过不断修改完善增加了更多的使用功能。现今各种各样的通讯技术使得人们“不出户便知天下”,弹幕视频正是在参与式文化环境中的佼佼者,它与其它社交类网站不同的是,用户不仅可以在文本中实现自我的参与,他同时可以使这些自我参与所生产的内容评论,即弹幕,呈现大家面前。(二)根植于 ACG 的沃土——弹幕视频的产生
滚动弹幕 × √ √ √ √ √ 彩色弹幕 × × √ √ √ √ 高级弹幕 × × √ √ √ √ 顶部弹幕 × × × √ √ √ 底部弹幕 × × × √ √ √ 视频评论 × × √ √ √ √ 视频添加 tag × × × √ √ √ 视频删除标签 × × × × √ √ 视频投稿 × √ √ √ √ √ 虽然 B 站较于 A 站成立时间稍晚,但是 B 站的发展势头十分猛烈,步发展为当下国内最大的一家弹幕视频网站。根据 Alexa 数据显示,B UV①访问量平均在 750 万左右,而 A 站的日均 UV 访问量在 15 万左右。经拥有了成熟的运营模式,这也是本章选取 B 站作为参与式文化实践节个重要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昕;李庚轩;朱莹;;媒介融合视角下的“弹幕”传播[J];传媒;2015年02期
2 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2014年02期
3 舒泳飞;刘社瑞;;内容自制:视频网站差异化突围之道[J];编辑之友;2013年12期
4 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年06期
5 白丹;;小议网络词语“吐槽”[J];语文学刊;2012年10期
6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年12期
7 韩鸿;;参与式传播: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及其中国价值——一种基于媒介传播偏向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01期
8 李廷军;;参与式文化背景中的媒体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09年14期
9 亨利·詹金斯;杨玲;;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胡疆锋;;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婕;传播学视角下的弹幕亚文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周怡;弹幕参与青年亚文化建构的话语分析[D];南京大学;2015年
3 周舟;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D];西南大学;2015年
4 章雄;中国网络剧的青年亚文化解读[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艺凝;互动视角下弹幕视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马凯文;弹幕:视频互动的新形式[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江含雪;传播学视域中的弹幕视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文迪;“宅系”网络语言的传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高学也;ACG亚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申;御宅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00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0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