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我国网民对网络文化价值体系的态度适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18:43
【摘要】:近几年,网络文化在我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起了我国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学者对于网路文化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关于网络文化现象的描述、网络文化群体文化的类别研究等方面成果颇多,比如网络青少年文化、社区文化等。却少有从文化价值观的层面研究网络文化,更加忽视了文化的实证层面的研究。本研究立足于网络文化的价值观,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说明网络文化价值体系现状以及网络文化价值体系网民的态度适应情况,最后根据实证调查结果,说明网络文化价值冲突与适应的成因。 国外的网络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三个层次的文化(包括国家层、组织层和子单位层)影响信息技术的成功执行与使用。文化对互联网的管理程序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变量,部分原因是文化有着众多相异的定义和衡量尺度。然而,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阐明网络与文化的关系的文献。本文首先回顾这些国外的文献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与文化的联系。我们首先将文化概念化,并为此后对互联网与文化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打下基础。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然后对组织层和国家层面的互联网文化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回顾,这种审视从概念上将这两个传统上单独的研究方向连接起来了。经过分析,我们将国外网络文化研究分为三大主题,分别强调文化对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文化。 目前我国网络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引起层出不穷的群体现象并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正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冲突的结果。因此,研究文化价值观冲突对网络文化的本土化定位、以及网络文化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根据霍夫斯坦德的文化操作化实证研究的维度,以全国范围内的配额抽样的数据作为依据。确定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价值体系的现状。再根据以上三大研究主题,我们提出了网络文化价值观和冲突的理论。基于布迪厄的价值选择与偏好理论,我们提出了与三种类型的文化冲突及其冲突结果有关的命题。该理论表明这些冲突的调和会导致新型网络文化价值观的成型,最后内化为网民的基本态度。 本论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在霍夫斯坦德五个维度上探讨社会网络文化价值冲突的表现。整个研究方法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利用霍夫斯坦德的问卷在全国范围内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提出网络文化贡献冲突的表象;二是在网络文化贡献冲突的基础上,建构文化适应模型,然后进行相关分析。 研究一的数据统计发现,网络文化在的四个维度上: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女性气质上有重大的改变。明显属于文化冲突研究中的贡献冲突。由于霍夫斯坦德的第一期调查并不包含第五个维度,儒家动力,所以本次研究缺乏资料,并未对第五的维度进行测量,后期研究继续补充。 研究二分为两大部分:文化——态度适应模型的建构与网民对互联网现状态度的稳定性检验。其中,网民的网络认知、网络情感对其网络使用习惯的解释力度明显。此研究属于文化价值冲突中的视觉冲突,旨在考察新价值体系的网民态度内化程度。 研究三:网络文化群体价值冲突与群体偏好选择的定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收入和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我们更能观察到我国人民在新的信息技术下的文化价值观的阶层适应以及阶层文化价值选择的偏好。此方面研究属于文化价值冲突中的系统冲突,旨在考察各个群体价值对新技术价值的采纳程度与选择接纳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宏观而言,我国人民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文化价值观发生着重大改变,但是这种新型的网络文化价值体系并未内化为网民的态度,网民在态度层面是接纳和追随的,但并未完全内化,传统价值体系在网民的态度层面还是占据重要的指导性位置。所以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正发生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发生在新旧价值体系之间、发生在同一群体不同层次的人们之间。最后,本文依据布迪厄的价值选择理论和adler的文化适应过程,提出了网络文化价值体系冲突与适应的过程,在规范化的层面丰富了文化研究理论。
【图文】:

网络文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


从200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网络文化为题名的文章约4474篇2,期刊论文4055篇,学位论文349篇,会议论文70篇。以近十年为例,每年以“网络文化”为题名的文章数目如图1一l所示,2010年485篇,2009年649篇,2008年618篇,,2007年558篇,2006年357篇,2005年302篇,2004年816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赵莉;;十年来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进步与不足——对1996-2005年网络传播研究的实证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6年11期

2 郑素侠;;2001~2006年内地网络传播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3 殷晓蓉;阿帕对于因特网的贡献及其内在意义[J];现代传播;2002年01期

4 王芳;互联网研究现状述评——以中国大陆传播类期刊为例[J];现代传播;2003年04期

5 雷跃捷,金梦玉,吴风;互联网媒体的概念、传播特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01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01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f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