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2:04
【摘要】:新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技术上实现革新,并且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由“读”走向“写”,由单向扩散走向了双向互动,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甚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消费者,他们变成了更为主动的信息分享者与传播者。这一系列变化在宏观意义上也促成了媒介文化的变革:传统被动的媒介文化正逐步转向更注重创造与分享的参与式文化。 数字化、Web2.0等新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传播环境的变革。博客、维基、社会性网络服务等多样态的社会媒体成为草根式网络社群的汇集场所。新媒介跨越了消费与内容制造的鸿沟,带动了由下而上的多样性的受众传播实践。受众创作了大量鲜活的内容,并借助各种社会媒体平台相互分享、串联,形成了一种新的、互动式的媒介文化:参与式文化。 通过论述参与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本文指出,参与式文化是一种基于Web2.0等新媒介平台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介文化,是以Web2.0等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参与式文化并不仅仅是受众参与至媒介内容的创作,并且发表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参与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包含了技术的、社会的话语 本文认为,参与式文化带来了文化权力的结构性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体现了受众的创造性,呈现为集体的、互助共享的状态,其所强调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表达”,更重要的是“社群参与”。受众拥有对于内容生产越来越多的控制权,并在参与和互动中实现了自我赋权。参与式文化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许多话语和权力关系的交叉点,在其中,各种力量相互博弈。这些力量不仅是公开的、可以感觉到的,而且可能是隐蔽的或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控制权力。具体而言,技术的力量、商业力量、国家的权力和精英等在参与式文化场域中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和作用。其中前三种属于结构层面,具体体现为:技术力量对于参与的制约,资本与商业化力量的浸染,还有国家权力对于博客等社会媒体的审查等。另外一种则属于个人层面,体现为参与者之间以及参与者和非参与者之间的参与鸿沟。 参与式文化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媒体需要在准确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建立开放的内容创作平台,吸纳受众的集体智慧,和受众保持互动互补的新关系,同时要融合社会媒体优势,激发受众参与,才能在传播内容的产制上保持灵敏性与多样性,才能变挑战为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另外,在新媒体时代参与式文化的场域中,仅强调参与是不够的。参与式文化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社会力量的配合。在政府层面上,政策的制定应致力于让现有的媒介环境更适合社会公平、社群自主及文化多样的成长。另外需要加强新传媒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培育,以及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06
本文编号:2805149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国明;"渠道霸权"时代的终结——兼论未来传媒竞争的新趋势[J];当代传播;2004年06期
2 苟世祥;陶楠;吴筱卿;;新闻产品外部性经济特征探析[J];当代传播;2006年02期
3 张瑜烨;徐文沛;;试论媒介成本转嫁[J];当代传播;2006年04期
4 余建清;强月新;;国内公共新闻学研究的分析[J];当代传播;2008年02期
5 陶楠;卓光俊;;美国影视产业版权体系结构的经济分析[J];当代传播;2008年03期
6 宦成林;;21世纪学习技能:新媒体素养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10期
7 池见星;;论新媒体时代传者与受者的身份趋同——用户自创内容(UGC)研究路径探析[J];东南学术;2009年04期
8 李德刚;何玉;;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12期
9 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05期
10 禹建强;对媒介产品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邱瑞贤;[N];广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树人;从社会性软件、Web2.0到复杂适应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淑芬;走向富有实效的公众参与[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5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05149.html